“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基于現代氣候變化科學和能源低碳轉型,科學基礎是堅實的,也是能源革命的兩個里程碑。減碳是順應
綠色發展時代潮流,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10月27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國家能源咨詢
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氣候變化
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杜祥琬在2022首屆SEE基金會公益發展
論壇上表示。
為什么中國需要高強度的能源革命?杜祥琬指出,能源革命是人類文明形態的基礎和動力。從人類文明形態的高度來看,化石能源、煤、油、氣的發現和利用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使人類由農耕文明進入工業文明,這是一輪全球性的能源革命。然而200多年以來,工業文明帶來巨大進步的同時,也產生了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所以必須要走向低碳。
中國能源強度從2010年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0倍降低至現在的1.5倍。在當前水平下,如果能耗降低1%意味著減少0.5億噸標煤的能源消耗,減排超過1億噸二氧化碳。為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節約能源、提高能效成為中國能源戰略之首。“在以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之下,節能提效是減排主力。”杜祥琬認為。
他直言,富煤、缺油、少氣,只能描述中國化石能源資源稟賦,不能準確地描述中國能源資源稟賦。除了化石能源,中國還有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目前,已經開發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和水能,不到可開發資源量的1/10,低碳能源轉型基礎資源豐厚。這為優化能源結構先立后破墊定了“立”的資本。“可先立再生能源資源,再逐步減少化石能源資源”。
實現“碳中和”呼喚重大創新。杜祥琬表示,要實現中央提出的構建以
新能源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需要重大的技術創新,包括縱向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集成
新能源、智能電網、儲能等靈活性資源,使系統具備柔性、平衡功能,達到優質電力輸出。同時,為了讓太陽能和風能變成電能,需要可再生能源設備,必須做好新功課,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降低能源強度和
碳排放強度需要產業結構調整、技術進步、管理節能以及文化理念。”杜祥琬稱,在實現碳達峰的同時,要明確工業、電力、交通、建筑等走向碳中和的方向和路徑。
能源低碳轉型的必要性已成為全球共識,資源可供性、技術可行性、經濟性都已明確,能源低碳轉型的科學技術基礎堅實。但值得關注的是,“碳達峰是碳排放達峰,而非讓經濟增長達峰。 實現碳達峰的基本路徑就是,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逐步降低碳強度”,杜祥琬說。
他還強調,實現雙碳目標是復雜的系統工程,長達幾十年的科學轉型過程,呼喚深度管理創新、科技創新、金融支持和企業參與。實現雙碳目標需要把握好節奏,積極而又穩妥,既要防止一刀切、簡單化,又要防止轉型不利,帶來落后和無效投資。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