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發展不只是一個政治目標,也是未來全球爭奪話語權、爭奪新驅動力的核心競爭力。”
9月22日,2022《財經》
碳中和論壇在
北京召開,波士頓咨詢董事總經理周園在
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
2020年9月,中國提出“雙碳”目標,力爭到2030年二氧化
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實現碳中和。
根據Net Zero Tracker的數據,截至目前已有137個國家公布了碳中和目標。
“在當前的政治局勢和秩序中,大國博弈仍發揮著重要作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在論壇上表示,各國提出碳中和,將對未來全球經濟發展進程產生深遠影響,相關規則不僅局限在氣候變化治理機制中,也將逐漸外溢到國際貿易、產業投資、能源市場,以及金融投資等領域中。
隨著全球碳中和演進,中國的
新能源產業鏈優勢不斷凸顯,光伏、風能與電池產業均處于全球領先地位。
根據聯合國再生能源咨詢機構(REN21)機構的發布《2022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狀況報告》,2021年中國新增太陽能(6.970, -0.10, -1.41%)、風能、水力、地熱能裝機量排名全球第一。
彭博社新能源財經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能源轉型的投資規模為7550億美元,同比增長約27%。其中,中國的能源轉型投資額為2660億美元,占全球投資總額的35%。
柴麒敏指出,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投資和裝備制造的產業規模已經引起西方國家關注。歐美從去年開始發布關于
綠色產業鏈壟斷性危機的報告,提及中國在上游原材料、裝備制造等環節比重。
“如果過度鼓吹中國在這方面的優勢,可能會帶來被‘圍堵’的風險。”柴麒敏稱。
在當天的
會議上,多位嘉賓提到在9月正式成為立法的《美國通脹削減法案》(下稱《法案》)。
“這個法案的威力非常巨大。”周園評價稱。
中信證券認為,從《法案》內容看,與其說是通脹削減,不如說更像一個新能源產業扶持法案。
周園稱,根據這一法案中美國對能源行業的補貼,美國太陽能的平準化能源成本將下降50%,陸上風電、海上風電和儲能的成本分別下降63%、43%和20%。此外,補貼后美國綠氫的成本將降為負值,使美國一躍成為成本最低的綠氫出口國。
根據波士頓咨詢的預測,在《通脹削減法案》后,美國新能源裝機容量占比將從目前不到40%的水平,上升至2030年的65%-80%,提升美國新能源產業的全球競爭力和話語權。
柴麒敏也表示,該法案要求制造業本土化,所有的激勵政策都對本土的制造比重、供應鏈上原材料本土化的使用比重等施加了限制。
“我們引以為傲的像國內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生產企業,未來要對新型技術壁壘的風險更加重視。”柴麒敏說。
6月,七國集團(G7)同意在今年年底建立“氣候俱樂部”以應對全球變暖。
柴麒敏提到,應當關注到這一俱樂部,未來可能成為工業化國家、發達國家的集體行動,對中國等國家造成深遠的影響。
從明年開始過渡實施的歐盟碳關稅,也將在碳中和標準方面對中國造成一定壓力。
“歐洲要求征收碳關稅,實際上是在全球范圍推行歐盟的碳排披露標準、核查標準和定價標準。”周園表示,未來的世界是一個標準之爭,中國“雙碳”的發展也要有自己的標準。
在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道路上,除了大國之間博弈的影響外,中國還面臨著低碳轉型過程中潛在的風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李繼峰在當天的論壇上總結了三類能源低碳轉型風險,包括潛在的節奏失穩風險、疊加的極端天氣風險,以及衍生出來的信息安全風險。
李繼峰認為,轉型的過程中存在快變量和慢變量??熳兞堪ㄕ吣繕?、金融資本等,慢變量則包括存量資產的處置、技術攻關、商業模式,以及消費者理念的轉換等。
“如果快變量和慢變量之間不能夠匹配,就會帶來轉型的風險。”李繼峰稱,要把提升慢變量的演進速度作為加快轉型的重點,因為慢變量的演進速度決定了整體轉型的節奏。
國家氣候變化
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潘家華則對中國低碳轉型的未來持積極的態度。
潘家華在論壇上表示,中國現在是全球零碳能源生產和消費領域的絕對巨無霸。
“美國、歐盟自己生產的光伏組件,無法滿足本土需求。他們都還可以夸夸其談碳中和,中國完全沒有必要焦慮。”潘家華說,中國將會領先于世界提前碳中和。
不過潘家華也提出,中國要轉換把化石能源作為“壓艙石”的思維定式,著眼于換賽道和發展原創和核心技術。
李繼峰表示,減排仍是中國整體實現碳中和的最核心或最主要方向。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還需要利用
CCUS這些工業碳吸收的方式來兜底。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