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的本質是從資源依賴走向技術依賴的轉型
2015年的《巴黎協定》達成了把全球溫升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并為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而努力的一種政治共識。其宗旨主要是實現二氧化
碳排放的總量穩定,這就要求人類在經濟活動過程中排放的溫室氣體要與大自然吸收的溫室氣體相平衡。氣候變化相關的文件試圖規范全球的環境秩序,也可以理解成把發展放到環境保護的籠子里,為發展劃一條生態的紅線,但它并不具備強有力的法律約束力,應對氣候變化更多是自覺的行動、自主的貢獻。
李俊峰指出,氣候治理是用轉變發展機制的方式推動各國進行發展轉型,碳中和的本質是從資源依賴走向技術依賴的一種發展模式的轉型,每一個國家進行這種轉型,既對全球做出貢獻,也是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因為資源推動型的發展模式依賴的是資源,隨著發展規模的不斷擴大,資源一定會變得越來越稀缺,成本增加,發展的后勁就會不足。技術推動下的發展模式依賴的是技術,技術是不斷進步的,并且可以積累、疊加,發展的內容可以不斷更新,發展的成本可以不斷下降。最關鍵的是,資源是先天決定的,而技術沒有有無之分,只有先進與落后之分,只要努力,落后者可以力爭先進。時至今日,技術的發展能讓經濟、能源、資源脫鉤,這就是碳中和理念提出的技術基礎。
我國提出了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李俊峰指出,我國一直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參與者、貢獻者和領導者,早在90年代就派出了談判團隊、研究團隊參與制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與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一起推動了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的達成,并相繼頒布了《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來應對氣候變化,為后來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奠定了重要的基礎。進入新時代,中央作出了關于盡早碳達峰、碳中和的政治決策,推動了《巴黎協定》的達成,并不折不扣地履行兌現自主貢獻的承諾,引領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正確方向。我國在制定碳達峰、碳中和相關政策的過程中考慮了兩個方面。首先,《巴黎協定》要求所有國家在2020年向聯合國提交關于本世紀中葉國家低排放發展的國家戰略,由于新冠疫情,這一要求推遲到了2021年,也就是去年的格拉斯哥峰會,130多個國家作出了碳中和的承諾。此間,我國也向聯合國提交了面向本世紀中葉的國家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戰略,不僅是滿足《巴黎協定》的要求,更是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高水平保護的內在要求。
李俊峰表示,十八大以來,中央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問題不斷進行吹風,讓各方提高認識、提高站位,不斷推動能源轉型和發展轉型。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宣布雙碳目標之后,中央的一系列
會議進行了緊鑼密鼓的部署;去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國務院也發布了《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這些都對我們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提出了綱領性的意見。目標確定后,各方行動過程中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后續的中央
會議上也都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回顧、評價、糾偏等,未來預計雙碳工作能夠穩中求進地積極開展。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