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對碳中和的影響路徑
現有的地緣政治決定一國對碳中和的基本立場。主要化石燃料大國普遍抵制脫碳,例如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俄羅斯、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亞和巴西等國家在口頭上支持碳中和,但實際行動并不如人意。歐盟在全球變暖中損失巨大,其化石燃料儲備也遠低于其他主要經濟體,因此致力于成為全球氣候領袖。中國和印度則動機復雜,一方面,它們嚴重依賴石油天然氣進口,而且極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由于人口稠密);另一方面,它們擁有大量國內煤炭儲量,存在特定利益集團動搖脫碳決心。
未來十年的地緣政治決定能源可否轉型或以多快的速度轉型。這里我們引用Andreas Goldthau在Nature期刊提出的四個情景假設,見圖表2。俄烏沖突和歐盟能源危機背景下,我們認為地緣政治正在向情景二和三發展靠攏。
?。?)“綠色大交易”假設:全球對于氣候變化行動達成共識,協調一致的政策、合作與資金推動了全球脫碳。在此情景下,綠色全球化浪潮使所有國家都能分享脫碳的收益;石油國家也得到補償,順利過渡到可持續經濟。結果是氣候和安全的雙贏,地緣政治摩擦很低。
?。?)“技術突破”假設:中美兩國在清潔技術規模化方面處于領先地位,但國家間的競爭也愈發激烈,“清潔技術冷戰”或將出現:世界分裂為兩個陣營,地區集團得以強化。部分地區緊張局勢加劇,化石燃料生產商必須迅速適應需求下降??稍偕茉锤傎愑兄跍p緩氣候變化,但一些第三世界國家被排除在外,不利于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骯臟的民族主義”假設:國家優先政策強調自給自足,更青睞國內能源而非進口能源,這同時推動了化石燃料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在此情景下,各國將本國產業圈起來,零和博弈的回歸阻礙了全球經濟發展與脫碳進程,權力競爭使聯合國邊緣化,多邊機構遭到破壞。
?。?)“敷衍了事”假設:各國政策一切照舊,缺乏合作。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不斷提升,但化石燃料仍占主導地位。能源轉型的速度無法緩解氣候變化,同時使得化石燃料出口國因國庫空虛引發政治動蕩。在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的推動下,各國追求不同的能源戰略,現有的經濟和地緣政治失衡加劇,能源不平等愈演愈烈。
容易被忽視的第三條路徑:改變二氧化碳排放。地緣政治風險對二氧化碳排放產生復雜的影響,作用方向尚難預測。能源安全等地緣政治事件可能導致能源獨立或可再生能源的擴張,從而明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考慮到區域之間的緊張關系,貿易爭端和軍事活動影響經濟生產,從而改變二氧化碳排放。根據Muhammad Anser等人研究成果,金磚國家的地緣政治每增加1%會使二氧化碳排放增加13%。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0排0放^交-易=網 ta n pa i fa ng . co 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