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正式發布了雙碳頂層設計,即《上海市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
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上海市碳達峰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
“上海這兩份低碳政策文件是上海貫徹
綠色發展理念非常重要的綱領性文件。”上海市
節能減排中心黨支部書記、副總經理,上海市碳達峰碳中和戰略與技術研究院負責人李亮對第一財經表示,不過,由于上海的資源稟賦也有限,原來產業、能源結構較重,新型城鎮化還在進行當中,在實現雙碳目標上面臨著很大的難度和挑戰。
《實施意見》提出要把節約能源資源放在首位,強化科技和制度創新,也提出了確保安全降碳的底線思維。
目標上,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優化分步走,逐步遞進,到2060年,綠色低碳循環的經濟體系和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80%以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脫碳,實現碳中和。
上海碳達峰碳中和戰略與技術研究院特聘
專家、上海市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唐憶文表示,這兩份文件是在國家頂層設計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深化、實化,既體現了國家層面的要求,又結合了上海的自身特色。文件全面系統地謀劃了上海未來的發展方向,傳遞了明確的政策信號,為今后發揮市場力量、政府力量雙輪驅動打下了比較好的基礎。
高標準踐行雙碳目標
根據《實施方案》,上海定下的碳達峰目標是,到2025年,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4%,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力爭達到20%;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力爭達到25%,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
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70%,確保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
唐憶文認為,上海設定了非常高的目標要求,體現了城市的“自我加壓”。主要原因是,上海從“十一五”開始就一直在推動
碳減排,下降比例已經非常高;同時,上海作為一個高密度、高城市化率的地區,資源稟賦有限,無法實施大型風光電基地等國家規劃的大規??稍偕茉唇ㄔO。
“與國際上其他城市不同,上海通過產業結構調整來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這對于一個仍處于發展階段的城市而言,這個自我約束行為,正是體現了上海的責任和低碳自覺。”她表示。
《實施意見》提出,深入推進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加大力度推進落后產能淘汰調整,以節能降碳減污為導向,修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
同時,進一步提高新增產業項目準入要求,將單位生產總值(產值)能耗和碳排放水平等作為項目引入的重要門檻,促進制造業向低碳化、綠色化、高端化優化升級。
唐憶文認為,從發展和產業角度而言,這體現了上海既要低碳又要發展,即綠色發展。
目前,上?,F代服務業占GDP比重較高,產業結構的調整主要是在制造業,推動產業低碳發展,最重要的保障能源安全、產業鏈安全。“說到底,還是需要處理好經濟發展和低碳的關系。我們是逐漸脫碳,我們有目標,用更好的技術手段,用更好的體制機制改革,以及模式創新,用各種創新來推動實現真正的綠色發展。”唐憶文表示。
根據《實施意見》,上海的雙碳發展,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為引領,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以低碳零碳負碳科技創新為支撐。
在《實施方案》中,將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行動列為十大行動之一,聚焦能源、工業、交通、建筑、
碳匯等重點領域低碳轉型關鍵技術,持續提升低碳零碳負碳科技創新策源能力。該行動從強化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布局,加快先進使用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和人才培養,完善技術創新體制機制四個方面進行了規劃。
綠色發展也為上海帶來新的機遇。唐憶文認為,上海要將傳統化工產業做到高精尖,化工涉及到的高新技術材料就是高精尖產業的一種。新賽道上,把握住
新能源汽車和氫能的機遇。
就在6月20日,上海市發改委等8部門聯合發布了《上海市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2~2035年)》,規劃提出到2025年,氫能產業鏈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
全球化定位下的創新支持
結合上海能源現狀,在資源稟賦有限的背景下,當前使用的可再生能源以輸入性為主,那么,在能源領域、外部資源以及大型基地建設上,上海該如何和全國發展有效結合起來?
《實施方案》提出,上海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力爭達到36%。在確保能源供應安全底線下,上海推動可再生能源有序開發。
具體包括,推進光伏大規模開發和高質量發展,實施一批“光伏+”工程;加快推進奉賢、南匯和金山三大海域風電開發,探索實施深遠海風電示范
試點等。
同時,進一步加大市外非化石能源電力的引入力度;加強與非化石能源資源豐富的地區合作,建設大型非化石能源基地,合理布局新增和擴建市外
清潔能源通道,力爭“十五五”期間基本建成并投入運行。
針對能源綠色低碳發展,業內有個觀點,即能源有個不可能三角——安全、低碳、經濟,如何通過政策把這三者平衡好非常關鍵。
唐憶文認為,推動實施雙碳落地的政策信號要明確清晰,給予市場明確的信心與支持,實踐過程中的不適用政策要即時修正。而上海作為一個精細化治理特征特別強的城市,在政策的精準性及有效性上會做得很好。
她同時也認為,從投資來看,低碳項目是一個長期的、系統性的工作,無法完全依靠投入來實現,未來低碳的路如果走得通,一定是具備了一定經濟性。如果沒有經濟性的技術,遠靠補貼是不可持續的。
根據唐憶文的解讀,上海的雙碳頂層設計,很好地結合了上海國際大都市的定位和“五個中心”的建設功能,體現了上海特色。這些能夠發揮上海作為改革開放前沿的國際化城市的龍頭作用,搭建國際化交流合作
平臺,召開國際性的
論壇、展覽會,展開國際科技合作、國際標準制定和互認等,在金融領域、國際化領域將發揮諸多作用。
“雙碳目標之下,低碳的服務產業迎來了蓬勃發展,對低碳咨詢、低碳服務產業將會帶來巨大需求,而這些恰恰是上海的優勢所在。”唐憶文表示。
上海實現雙碳目標,對于全國的意義重大。唐憶文認為,關鍵是上海在碳達峰、碳中和實現過程的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制度創新,還有低碳服務能力,實現技術創新攻關和制度規則制定。國際上,上海作為一個國際化開放城市,持續加大在技術、資金、人才等方面的國際合作力度,“要和全球玩在一起,這才是上海真正要打造的實力。”
此外,唐憶文也強調了上海的城市軟實力和人文精神的優勢。雙碳需要從供應端,也就是從企業、市民到全社會的低碳理念能夠和城市精神契合。上海也在探索建立碳普惠機制,推動綠色發展價值觀融入到城市文化與精神中。
李亮總結道,上海的雙碳工作,既要把國家的目標做好,更要體現上海的特色。一是要切實推動上海的產業轉型和能源轉型,包括加大非化石能源的力度,發展好綠色低碳產業和綠色金融等。二是切實推動科技創新,加強氫能、碳資源利用等前瞻性科技的布局,培育好新產業和新動能。三是發揮好上海自身文化優勢,在碳的語言上做好國際交流,發出全球聲音,做好低碳科技和產業的國際國內連接。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