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雙碳”目標,能源是主戰場。
吸收端做“加法”——固碳增匯打造全國最穩定的生態
碳匯供給基地#e#
置身位于大興安嶺主脊的內蒙古森工集團綽爾森工公司五一林場,仿佛置身天然氧吧。內蒙古范圍內首宗掛牌成交的碳匯項目就源于此。
2010年,全國還沒有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綽爾森工公司考慮到五一林場重要的生態區位,將本可以采伐的11010公頃林地保護起來。沒想到在11年后的2021年4月8日,這片林子所產生的碳匯實現了掛牌交易,26萬噸二氧化碳排放指標被一家企業買走。
2021年4月8日至今,內蒙古森工集團已經實現市場化交易碳匯項目8筆。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也是最大的‘儲碳庫’和最經濟的‘吸碳器’,對于實現碳中和具有重要意義。在‘雙碳’目標下,林業碳匯未來可期。”綽爾森工公司碳匯辦主任于世平說。
內蒙古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貌和氣候環境,塑造了遼闊草原、廣袤森林、雄渾荒漠和多樣的濕地生態系統、孕育著獨具特色的動植物類群,形成了我國北方最大的生態系統碳庫。
經測算,全區林地、草地、濕地總碳儲量為105.49億噸,占全國林草濕碳儲量(885.86億噸)的11.91%,位居全國第二位。2020年全區林草濕碳匯量為1.19億噸,占全國林草濕碳匯量(12.61億噸)的9.44%,位居全國第一位。
豐富的碳儲量和碳匯量,為內蒙古發展碳匯經濟、助推“雙碳”目標實現奠定了堅實基礎。
“內蒙古是名副其實的‘碳庫’,不僅有豐富多樣的生態系統,多年馳而不息的生態保護與修復更是有效提升了森林、草原、濕地生態系統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態系統的碳匯增量。”自治區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說。
固碳——全面停止天然林、公益林商業性采伐,全面保護天然草原,嚴格落實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嚴厲打擊毀林毀草毀濕等各類違規違法行為,減少不合理土地利用、土地破壞等活動導致的碳排放,減少因病蟲鼠害破壞林草資源造成的碳排放。
增匯——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依托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和項目,大規模推進國土綠化,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十三五”期間全區累計完成造林4736.74萬畝,年均完成種草任務3000萬畝,均居全國第一。
同時,啟動并推動建設全區首個碳達峰碳中和林草碳匯(包頭)試驗區,探索森林、草原、濕地增匯措施和途徑,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林草碳匯發展模式。
“到2025年要完成國土綠化任務1400萬畝以上,完成森林質量提升建設任務2800萬畝,完成草原生態建設任務6500萬畝,努力把內蒙古打造成全國‘碳達峰碳中和’最穩定的生態碳匯供給基地。”自治區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說。
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中和不只是政府和企業的事,義務植樹、光盤行動、節約用水……每一個人正在成為“雙碳”目標的踐行者。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