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推進碳達峰
碳中和是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深化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選擇,是提升城市氣候韌性的必由之路。自2012年開展國家低碳城市
試點以來,廣州在產業結構轉型,能源結構優化、
碳匯能力建設、
碳排放市場健全等方面深入探索,為推進碳達峰
碳中和工作夯實基礎。新發展階段下,廣州應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的關系,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納入廣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資源環境與城市發展相協調,以經濟
綠色低碳轉型為核心,以能源深度脫碳和終端電氣化為抓手,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以制度創新為支撐,推進重點行業和領域低碳轉型,提升生態系統
碳匯能力,力爭打造成為全國
綠色低碳發展標桿城市。
堅持兩大突破: 構建低碳發展的產業體系、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構建低碳發展的產業體系。一是健全現代開放產業體系。進一步發展主導產業,創新要素供給,培育產業生態,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新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開放產業體系。做強做大以高端裝備為主體的先進制造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有機融合,培育壯大綠色低碳產業。二是重點打造綠色現代服務業。重點推動綠色商貿、綠色會展和綠色物流建設。依托數字技術,加快信息
平臺建設,促進信息流通共享,實現資源高效配置。
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一是著力在能源生產上下功夫。積極推進風電、水電和太陽能等低碳能源生產與使用,提供環保高效的生產資料,彌補傳統高碳能源退出缺口,滿足新增用電需求。二是著力在能源消費環節下功夫。積極推廣先進用能技術和數字化技術,減低企業對高耗能、高污染生產方式的路徑依賴,推動傳統產業和重點領域智能化、清潔化和可持續化提升,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良性互動。
促進三大轉變:向創新驅動轉變、向協同聯動轉變、向共享共擔轉變
向創新驅動轉變。一是加快低碳技術創新。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強化節能減污降耗協同增效。發展能源節約和
新能源開發技術,降低風電、光伏發電、氫能源成本,提高
新能源發電效率。推動二氧化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風光能源利用互補等新技術研發應用,搶占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高地。預判部署前瞻性、戰略性、顛覆性科技攻關項目,破解低碳零碳關鍵技術。二是推動機制體制創新。轉變思路,提高認識,將應對氣候變化納入生態環境保護、國土空間開發、城鄉規劃建設等政策制定中。突出健全節能降耗政策體系,完善能源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加快建立與低碳轉型目標相適應的高標準市場體系,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綠色投融資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
向協同聯動轉變。一是處理好能源與其他行業發展的關系。能源行業是基礎行業,也是低碳轉型壓力最大的行業。其他行業通過能源消費直接或間接產生碳排放。因此,需要在做好能源行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協同推進工業、建筑、交通、城鄉建設、農業等領域
節能減排,將它們及時納入碳排放指標監測體系,共同助力“雙碳”目標實現。二是處理好低碳發展和能源安全的關系。當前廣州經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剛性增長。必須合理把握能源低碳轉型的節奏,不搞運動式減碳,在積極發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同時,結合廣州能源資源稟賦,科學論證能源開發空間和中長期能源需求,合理布局水電、風電、清潔煤電、氣電、氫能等,確保能源供應總體安全。
向共享共擔轉變。一是要注重效率。重點將
碳減排聚焦在能源、交通、工業、城鄉建設等領域,優先制定財政資金、技術支持等配套扶持政策,推動高排放領域碳排放強度下降。二是兼顧公平。推動個人、企業和公共機構等全社會共同參與,優化公共機構節能制度,健全低碳發展的市場機制,推動形成綠色
低碳生活方式,共擔綠色低碳轉型的社會成本。
(作者單位:廣州市社會科學院)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