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藏高原為例,請您談談在實現“雙碳”的過程中,怎樣增強生態與社會的協同效應?
孫發平:青藏高原上的塔拉灘,曾經98.5%都是沙化土地,降水稀少、寸草不生、黃沙漫天,嚴重影響黃河上游生態安全。但是,利用海拔高、日照足的優勢,該地區從2012年開始修建光伏發電基地,目前面積擴至600多平方公里。
戈壁灘上,太陽能光伏組件排成一圈圈同心圓,能有效阻擋、降低風速,定期清洗光伏板增加了澆灌量,板面陰影部分可減少水分蒸發,草勢漸漸蔥郁,種上雪菊、透骨草等高原生態作物,草原植被恢復,整體環境改善,廣袤平整的荒漠化土地上建起“光伏海洋”,附近牧民幫助清洗光伏板和電池組件,養起“光伏羊”,提高了經濟收入。
近年來,中國多地采取“光伏扶貧”模式,在農村居民住宅屋頂和空閑土地上打造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不同區域還開展農光、牧光、林光、光伏治沙等“新能源+”項目。這些做法協調生態效應與社會發展,與“雙碳”最終追求的破解保護與發展難題、提升人類福祉的目標相一致,對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有啟發和借鑒意義。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