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買賣雙方均有機會
去年 11 月,央行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對此,有經濟學家表示,此舉相當于定向降息再貸款支持
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排技術等重點領域的發展。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 " 綠色金融和氣候政策 " 高級別研討會上曾表示,預計 2030 年前中國碳減排需要每年投入 2.2 萬億,在 2030 至 2060 年,每年投入的數字會更大。這就不能單一依靠政府資金,而需要引導、激勵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其中。
有數據顯示,歷經 10 年
試點、建設的全國
碳排放交易市場 2021 年度共運行 114 個交易日,
碳排放配額 ( CEA ) 累計成交量 1.79 億噸,累計成交額 76.61 億元,超過半數的重點排放單位參與了市場交易。這是 " 雙碳 " 進程中的重要一步,卻不是最后一步。作為生態環境部指定的全國碳排放權
交易系統建設和運維機構,上海環境 ( 601200 ) 能源交易所的董事長賴曉明表示,將力爭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碳交易、定價和金融中心,助力國家實現 " 雙碳 " 目標。
對此,戴康分析稱,全國碳交易市場的設立是頂層設計,其核心功效,一是碳減排外部性的問題去內部化,二是發揮金融手段,彌補資金缺口。" 碳交易市場的發展是縮小資金缺口的重要一環。從交易所買賣雙方來看,碳交易市場的設立有一些投資機會。首先,配額賣家會通過出售配額增厚利潤,他們的收益是很明確的。比如電力新能源領域和林業
碳匯。電力和熱力是中國碳排放最大的來源。根據 IMA 的統計,電力和熱力部門貢獻的碳排放占比達到一半左右,能源結構低碳轉型很重要,鼓勵清潔能源,包括光伏、風電、垃圾焚燒發電發展……電力是一個能源轉型的重要抓手。"
這不禁讓人們想到了兩年前特斯拉因出售碳排放積分首獲盈利,一年時間內獲得了 15.8 億美元的收入,超過了年利潤的兩倍。
戴康還表示,配額買家買入配額,內化增加成本,這一過程也可產生收益,但是否會受益取決于企業的能力。行業集中度會提升,引入碳交易就會提高碳行業成本的中樞。" 主要涉及火電、煤炭、石油、高碳工業,以及制造業里面的鋼鐵、水泥、化工、電解鋁、有色、造紙……這一類 2021 年資本市場討論得比較多。" 同時,他指出,減排技術差、減排成本高的企業,相對生產成本會進一步提高,它在行業產能出清的壓力下就會面臨淘汰。龍頭企業憑借一些技術優勢、規模優勢、資金優勢,可能會率先達標,它可能會經歷先抑后揚的過程,最后進一步提升市場份額和競爭力,它的利潤未來也會迎來提升的空間。
從投資端來看,陸彬認為,碳交易市場的容量會越來越大,這一領域市場的參與主體、參與方能夠受益于整個交易市場能量的變大,不只是碳交易所和相關的承銷方,因為相關行業都發揮了資源優化配置的職能,也會獲得一部分利益。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