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氣候變化日益給人類生存和發展帶來嚴峻挑戰,世界各國以全球協約的方式減排溫室氣體,我國由此提出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中央也提出,要繼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把碳達峰、
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建立健全
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
綠色轉型。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將對相關行業和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副研究員劉長松近日在采訪中表示,中國在2060年碳中和的承諾順應了全球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發展大勢,是提升全球氣候治理領導力與話語權的重要途徑,對深化國內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高質量發展也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從全球層面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我國主動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有利于應對國際減排壓力,在應對氣候變化與加強國際合作方面發揮引領作用。從國內來看,我國當前的生態環境質量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的向往還有不小差距,加快實施碳達峰、碳中和,有利于減輕氣候變化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的沖擊,協同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糧食安全與能源安全保障水平。
劉長松表示,我國實現碳中和的優勢和機遇至少有如下幾點:
可再生能源發展具有規模優勢,能源結構調整成效顯著。當前,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占全球30%左右,水電、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均居世界首位。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占比大幅下降,從2012年占比68.5%下降到2020年的56.8%。應對氣候變化取得明顯進展。截至2020年底,中國碳強度較2005年降低約48.4%,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為15.9%,均超額完成了2009年承諾的目標。綠色低碳發展的支持政策持續完善。綠色金融、
綠色債券快速發展,為
清潔能源企業融資帶來便利,國家
碳市場的啟動將進一步激發企業加大節能降碳領域投資力度。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