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廣東
碳市場將迎來配額分配與行業管控體系的深度調整。
碳排放配額發放整體呈現“盈虧平衡、略微寬松”態勢,鋼鐵、水泥行業將退出地方市場轉入全國
碳市場履約,紡織行業則首次納入強制管控范圍,標志著區域碳市場與全國碳市場的銜接邁入新階段。
一、碳排放配額發放動態平衡,結構性寬松特征顯現
廣東碳市場控排企業近年碳排放總量穩定在3.55-3.96億噸區間,對應配額發放量達4.25-4.51億噸,整體配額總量略高于實際排放量。若不包含電力行業,碳排放量為1.85-1.96億噸,但配額發放量仍保持在2.52-2.65億噸,顯示非電領域配額供給較為充足。
分行業看,電力行業碳排放規模最大,達1.7-2億噸,占區域總排放量的近50%;鋼鐵、水泥行業分別為6000-7000萬噸和7000萬噸,二者合計占比超30%;造紙、石化、民航及陶瓷等新興行業合計貢獻約8600萬噸排放量。盡管配額總量略高于實際需求,但基于儲備配額調節機制,市場整體供需處于可控平衡狀態。
配額寬松的核心原因在于行業差異化管理。例如,電力行業作為碳市場主力,其配額發放需兼顧能源供應安全;而鋼鐵、水泥等面臨全國碳市場接軌的行業,地方配額預留空間較大。這一機制既保障了重點行業平穩過渡,也為新增管控行業騰出容量。
二、行業管控范圍重構,紡織業成新納入對象
2025年廣東碳市場最顯著的變化是鋼鐵、水泥行業的退出。兩行業合計約1.4億噸碳排放量將轉入全國碳市場,此舉旨在統一高耗能行業管理標準,避免地方與全國市場的規則沖突。鋼鐵行業作為重點控排主體,其退出將直接減少廣東碳市場約20%的覆蓋規模。
紡織行業被列為新增強制管控對象,預計管控規模為150-400萬噸。該行業雖排放量較低,但其供應鏈長、中小企業密集的特征對碳市場管理提出新要求。通過納入紡織業,廣東將進一步探索輕工業低碳轉型路徑,并為全國碳市場擴容積累經驗。
行業調整對區域
碳價及企業策略產生深遠影響。鋼鐵、水泥企業需適應全國碳市場更嚴格的配額分配規則,而紡織企業的納入將倒逼其完善碳排放核算體系。與此同時,造紙、石化等存量行業可能面臨配額分配收緊,以對沖鋼鐵、水泥退出帶來的市場總量波動。
(注:本文數據均來源于公開信息披露,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