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碳信用市場規模將陡增
據統計,目前全球共有54種碳信用機制,其中包括2種國際機制、17種獨立機制和35種區域和地方機制。碳信用簽發量、項目數量和覆蓋國家數量均呈上升趨勢。其中,清潔發展機制(
CDM)在
方法學、簽發量、項目數等方面處于領先地位,但其碳信用
價格較低。核證減排標準機制(VCS)在獨立機制中表現突出,覆蓋國家、簽發量、項目數均位居前列。
預測顯示,到2030年,碳信用的簽發量將增加15倍,達到15億—2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到2050年,市場規模將比現在增加100倍。
談及全球碳信用發展趨勢,清華大學能源互聯網創新研究院能源鏈網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志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需求端方面,企業凈零承諾驅動需求增長。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
碳中和行列,推動碳信用市場需求增長。供給端方面,植樹、森林保護等自然
碳匯項目成為碳信用市場的重要供給來源。目前,各國正積極完善相關政策體系,規范碳信用市場發展,碳信用質量成為關注焦點。
“多年來,碳信用市場在
碳排放權市場之外,扮演了一個不可或缺且至關重要的角色。”劉志表示,COP29的第6.4條款強調構建全球碳信用市場的重要性,但與排放權市場相比,由于不同地區和行業的減排成本存在差異,排放權市場難以形成全球統一的交易
平臺。目前,世界各地的多個
碳交易所正在探索實施多種碳信用品種的交易模式。
澳門碳交易所研發總監陳浩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碳信用機制通過構建碳信用市場,讓碳減排具備經濟價值,從而形成一股資本的引導力。在碳信用市場中,企業或基于政府碳排放管控的合規要求或基于自身可持續發展戰略,通過參與碳信用交易滿足
履約義務或履行社會責任。諸多大型跨國企業為實現自身碳中和目標,在全球范圍內積極布局,主動投資于可再生能源項目、基于自然或技術的
碳捕集封存項目等以獲取碳信用。有統計顯示,過去四年全球自愿碳信用市場已承諾或直接籌集了約430億美元用于投資碳信用活動。
與此同時,金融機構也敏銳捕捉到碳信用市場的潛力,各類金融機構創新推出一系列如
綠色債券、
碳基金等
碳金融產品,為投資者提供了參與碳減排投資的渠道,進一步撬動了大量社會資本流入碳減排相關產業。業內認為,從長期看,碳信用市場的規模將繼續擴大,碳信用價格有望繼續上漲。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 o 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