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丹麥政府宣布,該國議會已就對農業排放征收
碳稅的細節達成一致,該稅將于2030年開征。這一開創性的舉措歷經數月談判,彰顯了丹麥應對氣候變化和減少環境污染的決心。
據了解,今年6月,丹麥政府官員、農民代表、行業代表、工會和環保組織達成“新
綠色協議”。對農業排放征收碳稅是“新
綠色協議”的一部分,旨在通過農業轉型,助力丹麥實現氣候目標,同時促進利益相關方之間的合作。根據“新綠色協議”,丹麥政府計劃到203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基礎上減少70%。丹麥氣候、能源與公共事業大臣拉爾斯·阿格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我們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對農業排放征收碳稅的國家。”
根據該碳稅政策,土地所有者將根據其牲畜、化肥、林業和富含碳的農業土壤(尤其是從所謂的“低洼地”轉化來的耕地)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
碳排放量繳稅。自2030年起,政府對每噸二氧化碳當量征稅300丹麥克朗(1丹麥克朗約合1.0287人民幣),到2035年將逐步增加到750丹麥克朗。與此同時,丹麥農民可以申請60%的稅收減免,因而實際稅率為2030年120丹麥克朗,2035年300丹麥克朗。
農業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是牲畜養殖。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統計,牲畜排放的甲烷約占人類造成的甲烷排放量的32%,而甲烷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氣體之一。丹麥是乳制品和豬肉出口大國,根據咨詢公司哥本哈根經濟研究所的統計,丹麥農業近90%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養牛和養豬。
除減少甲烷排放外,“新綠色協議”還關注生態恢復。根據丹麥議會的一份報告,丹麥目前約有60%的領土為耕地。而丹麥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就是對以前的濕地(如沼澤、湖泊、河谷和草地等“低洼地”)進行排水和耕種,因此對這些耕地進行“野化”(退出耕種)是減少農業生產排放的一項重要戰略。丹麥計劃將10%的耕地轉為自然棲息地,同時種植25萬公頃新森林。
丹麥稅務大臣杰普·布魯斯表示:“丹麥的自然環境將發生自1864年濕地被抽干以來最顯著的變化。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我們將把大片土地從耕地轉變為森林,恢復其原有狀態,以確保能夠讓我們的峽灣重現生機。政府也將竭盡全力實現氣候目標。在全國各地旅行時,人們將能看到和感受到這一變化。”
對農業排放征收碳稅引發了多方熱議。拉爾斯·阿格認為,該稅展現了丹麥在應對氣候危機時的決心,每個人都能從中受益。丹麥人民黨對此持批評態度。人民黨領袖莫滕·梅瑟施密特表示:“該決議不僅會對丹麥經濟造成傷害,增加丹麥人的生活成本,而且對氣候變化毫無實質幫助,因為丹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全球范圍內幾乎微不足道。”環保人士對此褒貶不一。綠色和平組織表示,政策方向正確但力度不足,而左翼政黨紅綠聯盟認為,該措施對海洋生物棲息地保護力度不夠。農民團體則表示擔憂,認為這項碳稅會帶來農業投資下降和競爭扭曲的風險。丹麥可持續發展農業協會主席彼得·基爾稱:“該政策過于激進,可能對小型農場主造成一定的影響。”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