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歐洲議會表決通過了碳邊境調節機制(下稱“碳關稅”或CBAM)的提案修正案文本。除去此前的五大行業之外,新版碳關稅擴大了征收范圍并納入了間接排放。該提案引發了高度關注,我國等發展中國家在減碳與貿易方面或將面臨巨大挑戰。
8月20日下午,由第一財經主辦的2022年零碳峰會上,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在主旨演講中表示,從本質上看,碳關稅是一種
綠色貿易壁壘,其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球的產業競爭,應對氣候變化帶來能源和產業的革命,導致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
與初版草案相比,最新投票通過的CBAM明確,除了最初的鋼鐵、煉油廠、水泥、有機基本化學品和肥料等行業外,碳關稅征收范圍進一步新增了有機化學品、塑料、氫和氨等行業。
柴麒敏提出,由于
價格差異等因素,歐盟采取碳關稅的保護措施,使其成為制造貿易壁壘的新工具,目的主要是為了減少碳定價對歐盟乃至歐洲市場內部產業的沖擊和產品競爭力的削弱。毫無疑問,未來這一類政策將對中國這樣的貿易大國產生深遠影響。
按照CBAM此次的立法設計,柴麒敏分析稱,CBAM和WTO條款可能存在著矛盾和沖突。WTO相關條款明確規定,任一締約國的政府措施,應對來自其他締約國的輸入貨品給予與本國產品相同的待遇,這或許是與碳關稅相矛盾的機制。
“另外,作為單邊的貿易措施,CBAM繞開了《巴黎協定》下的多邊框架尤其是‘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把發達國家本應承擔的
碳減排責任轉嫁給了作為貿易伙伴的發展中國家。”柴麒敏進一步指出,這將對《巴黎協定》的全面平衡有效實施帶來沖擊,或將對全球自由貿易和福利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壞。
在柴麒敏看來,CBAM政策也或將影響WTO相關規則的制定,需要引起警覺。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