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關稅未來要落地,現實層面將如何操作?
王軍鋒向36碳介紹道,這項關稅是由歐盟的進口商掏錢。一般來說,進口商需要申請獲得歐盟授權,并且購買"CBAM證書",這一證書代表著進口產品背后產生了多少碳排放量,有一定的標準進行核算認證。證書有兩年的有效期,定價一般是進口貨物前一周的歐洲
碳配額平均交易價。
對于沒有成立自己碳市場的國家來說,這項歐盟碳關稅的
價格基本等同于歐洲的配額價。但國內已經建設了自己的全國碳市場,兩地碳價并不一致,
價格如何互認也是行業普遍關心的問題。
多數行業人士看來,未來會采取的方式大概是“補差價”。國內目前碳價基本是歐盟的1/10,如果法案落地,這項差價最終也將變成額外成本分攤到產品價格上,一定程度上也將會削減國內產品在歐洲的競爭力。
對于未來歐盟碳關稅可能會掃射到的行業來說,如何應對這項關稅挑戰,接下來基本已經是一道必答題。
至于如何應對,王軍鋒認為,未來覆蓋行業首先需要多跟蹤歐盟的政策背景、要求和變化;其次,建立碳排放核算和產品碳足跡數據采集的系統,積極應對國外的標準;
對外貿易比重比較大的產業和公司,也需要成立相應的團隊,包括碳相關的數據采集、報關、法律部門,并且,在生產過程中做好減碳技術技術儲備。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網-tan pai fang .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