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5日,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在歐盟理事會的經濟與金融事務委員會(ECOFIN)
會議上獲得通過,歐盟27國的財政部長采納了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國——法國有關碳邊境調節機制的提案。若今年7月歐洲議會提出的最終方案通過后,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將最終進入立法實施階段,成為全球首個以碳關稅形式應對氣候變化的機制,后續將對全球貿易產生深遠影響。中國作為全球制造大國,碳關稅對中國制造業將造成一定沖擊,并加速推動中國能源轉型,以及促使中國完善
碳市場和出臺碳定價機制。
一、政策“三大”看點
政策看點之一:征收碳關稅行業聚焦于水泥、鋼鐵、鋁、電力、化肥五大傳統行業。歐盟碳關稅方案首批實施對象包括電力、鋼鐵、水泥、鋁和化肥,將對與這些行業相關的進口產品實行與ETS相當的碳
價格(目前約為每噸二氧化碳60歐元),最終逐步取消目前給予重工業的ETS“免費配額”。方案實施過程中,歐盟層面不再設立統一的執行機構,而是由各成員國來各自執行。政策看點之二:為確保政策不造成嚴重沖擊,特設立為期三年的政策執行過渡期。碳邊境調節機制的提案內容顯示,2026年1月1日起,歐盟將正式開征碳關稅。征收碳關稅的相關企業在2026年前無需繳納新的有關稅收,但企業需從2023年開始計算其交易產品中的
碳排放量。政策看點之三:碳關稅與此前歐盟的
碳排放交易系統(ETS)之間還有待協調。目前,碳邊境調節機制的提案中明確指出,碳關稅將與ETS平行運作,以反映和補充其對進口貨物的碳排放量相關管制措施。并將逐步取代現有的歐盟機制,以解決免費分配的歐盟碳排放交易的配額問題。但各國對于ETS免費配額的退出時間表,歐盟碳關稅收入的分配方案以及歐盟出口產品的碳成本“退稅”等問題還存在爭議,后續協調工作將主要解決上述問題。 二、政策對中國“三大”主要影響
影響之一:歐盟碳關稅將降低中國相關產品貿易競爭力,對相關行業出口造成沖擊。中國目前是歐盟最大的貿易伙伴,2021年,中國對歐盟的出口額為4720億歐元,同比增長37%,約占中國出口總額的15%,占歐盟進口總額約25%。中國出口歐盟的產品主要集中在機電產品、紡織品、金屬品及化學品,這些產品未納入首批碳關稅涉及的行業,但后續很有可能會被逐漸納入。此外,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鋼鐵、水泥和鋁生產國,因此中國對歐盟出口產品的碳排放量相對較高,據測算,2018年中國從歐盟進口的產品中嵌入的碳排放總量僅為3000萬噸二氧化碳,而對歐盟出口產品的碳排放總量則達到2.7億噸。根據北大國發院的情景模型測算來看,中國出口歐盟的鋼鐵及鋼鐵制品的關稅相當于提高了3.3個百分點,對歐盟的鋼鐵及鋼鐵制品的出口將下降14.0%;非金屬礦物的關稅相當于提高了5.7個百分點,出口則下降25.0%。這勢必削弱了中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
影響之二:歐盟碳關稅有利于加強推動中國能源轉型。當前,國際地緣沖突對歐洲能源主權造成沖擊,全球能源進口需求較大的經濟體特別是歐洲迫切想擺脫對其他國家的石油和天然氣的依賴,推動本國的能源進口替代策略,因此歐盟碳關稅為世界各國的能源轉型帶來更大動力。中國作為制造大國,一直都是全球能源進口大國。為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已經提出“30/60”雙碳目標,推動能源轉型,但能源結構優化調整還有待一段時日,不可能短期內實現。特別是,中國長期以來實施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導致產業結構耗能偏高,新發展格局下推動產業低碳化發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因此適時借力歐盟碳關稅,基于行業發展規律,提高
清潔能源,儲能、氫能和
碳匯集等相關技術水平,同時結合中國在風電、光伏等領域制造優勢,尋求行業
碳足跡,有助于加速促進能源轉型步伐。影響之三:促使中國完善碳市場和出臺碳定價機制。從目前歐盟推動碳關稅機制的動向來看,其通過經濟手段增加出口國家成本,達到降低碳排放的目的,幾乎已成定局。面對國際形勢變化的客觀要求,以及國內企業自身應對國內外競爭的實際需求,歐盟碳關稅促使中國加快全國碳市場建設,鋼鐵、鋁、水泥等行業應陸續納入中國目前僅有的顯性碳定價機制中。歐盟推動碳關稅大背景下,通過完善碳市場和出臺碳定價機制,中國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業支付歐盟碳關稅金額,避免企業為相同的碳排放重復支付成本(對于已經在國內支付的碳排放成本經歐盟認定后無需再支付)。
(作者蒼嵐系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淑翠系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