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端碳審計路徑與生產端有哪些異同?
盧樂書:生產端碳審計的對象是企業,路徑上相對簡單,由第三方權威專業機構根據規則對碳排放企業進行審計。在消費端,個人碳行為發生在個人日常行為中,而記錄過程由企業承載,所以審計對象的多元化導致審計路徑的設計也相對復雜。
目前,生產端碳審計的核心是以各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為基礎,國家發展改革委已經發布了24個行業指引。參考國際ISO14064標準和GHG Protocol溫室氣體核算體系標準,對企業碳核算、
碳核查、碳監控(MRV)全流程進行審計。生產端碳審計的主要對象是控排企業,如電力行業、石油化工行業、鋼鐵行業、建筑行業等相關企業,同時也包含大型金融機構。金融機構在核算
碳足跡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碳核算金融聯盟(PCAF),并初步制定了相應的PCAF審計準則。PCAF是一項由英國金融機構發起的全球碳核算倡議,目前已涵蓋46個國家,已有160多名成員,代表性成員機構有英國匯豐銀行、德國德意志銀行等,致力于協調金融機構衡量和披露其貸款和投資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目前,生產端碳審計以核實企業內部直接排放(范圍一)和內部間接排放(范圍二)的碳排放為主,還沒有達到能夠審計外部排放(范圍三)的程度,這里范圍三指的是被審計企業的上下游企業。
而在消費端,居民碳減排行為被平臺公司記錄,平臺公司應作為第一被審計對象。同時,個人是碳減排行為發生的主體,也是應被審計的對象。后者數量眾多,主體上看很難以傳統方式一一執行。參考企業碳審計的實際案例,僅范圍三就難以被審計,也就是核心企業難以對上下游進行碳排放量的保證。同樣,針對平臺公司對下游客戶碳排放記錄的審計,也是困難重重。
個人碳減排行為與企業不同,單筆數量小、筆數多,因此,需要系統地、動態地解決從個人到企業的碳信息鏈記錄問題。良好的制度設計和科技手段能夠幫助我們實現準確記錄,為順利實施審計打下基礎。這樣,審計的實施難度可顯著降低,可操作性可相應提高。
關于企業端的碳審計結論呈現,目前第三方審計機構能夠為企業在碳審計方面所提供的結論,主要是有限保證,能夠提供合理保證的案例并不常見。國際上比較有代表性的出具合理保證的案例,是普華永道為一家海外保險公司Aviva在2021年度提供的關于可持續發展進展的審計報告,碳審計是該審計報告中的重要內容。目前,我國境內以出具有限保證為主,如普華永道在2021年度為某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報告出具了有限保證,其中涉及碳排放相關信息。審計機構之所以難以出具有限保證,主要是第三方審計機構很難全流程地看到企業碳排放情形,基本只能做到以時點計量,而且企業碳排放的過程很難達到財務報表的效果,即以時點計量已經能反映出企業的財務全景。未來對企業在消費端碳減排的審計,希望能夠通過IT審計、制度搭建以及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實現記錄即審計的狀態。那么,第三方審計機構也有望在該領域出具合理保證的碳審計結論。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