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式發布《產品
碳足跡標識認證通用實施規則(試行)》(以下簡稱《通用實施規則》)及中國產品
碳足跡標識,標志著我國首個系統性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落地。這一制度的出臺,不僅填補了國內碳足跡認證體系的空白,更意味著我國在“雙碳”目標下的
綠色治理邁入新階段。
事實上,在2024年9月,市場監管總局等四部門已聯合印發通知,明確在鋰電池、光伏產品、鋼鐵等11類重點行業開展碳足跡標識認證
試點。此次《通用實施規則》的發布,意味著
試點經驗正逐步轉化為全國統一的制度規范,標志著我國在
碳管理領域邁入新階段。
當前,全球范圍內碳關稅、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等政策加速落地,歐盟已率先要求進口產品披露碳足跡信息。我國作為全球制造業大國,若無法提供國際認可的碳數據,出口企業將面臨更高的貿易成本甚至市場準入限制。此次碳標識制度的出臺,正是為了增強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的落地,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活力。通過對產品碳足跡的嚴格核算與認證,能夠引導企業強化
節能減排意識,推動生產方式綠色轉型,顯著降低產品全生命周期的
碳排放,為我國產業綠色升級注入強大動力。以深圳為例,自2022年1月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啟全國首個碳足跡標識認證試點工作以來,已取得顯著成效。截至2025年1月,華為技術、華潤、欣旺達(22.300, -0.24, -1.06%)等167家企業獲得476張大灣區碳足跡標識認證證書。
碳標識不僅是一張“環保標簽”,更可能成為影響市場選擇的關鍵因素。研究表明,消費者對低碳產品的支付意愿正逐年提升。通過直觀展示碳排放數據,碳標識制度有望推動“綠色消費”從理念轉向行動。我國產品碳足跡標識主體采用綠色調,通過“腳印”圖案巧妙展現碳足跡概念,以數字格式清晰呈現產品碳足跡量化結果,消費者能夠直觀、便捷地獲取產品的碳排放信息,從而做出更符合綠色理念的消費選擇。當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傾向于選擇低碳產品時,市場將促使企業加大綠色研發投入,形成綠色生產與綠色消費的良性互動。
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的推行,對企業而言既是壓力,又是機遇。通過對產品碳足跡的核算和認證,企業能夠清晰了解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情況,進而有針對性地優化生產工藝,采用更加環保的原材料和生產技術,降低產品的碳排放。不過在短期內,碳足跡核算可能增加成本,但長期看,低碳轉型將幫助企業降低能源依賴、提升品牌價值。例如,光伏行業通過優化硅料生產流程,可顯著降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從而在國內外市場占據更有利地位。又如,浙江多個地方聚焦紡織、
新能源電池等典型產品開展碳足跡核算,助力相關企業探索綠色生產路徑,實現產業的綠色轉型。
從國際視角來看,全球已有多個國家開展低碳產品認證,如德國、英國、日本等。我國建立統一的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不僅是對國際綠色發展潮流的積極響應,也為我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提供了有力支撐,有助于提升我國在全球綠色貿易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在看到制度落地帶來諸多積極影響的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推廣和完善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仍面臨不少挑戰。一方面,部分企業對碳足跡核算和認證的認識不足,積極性不高,實施過程中可能存在數據造假等問題。另一方面,認證標準和流程的執行,需進一步嚴格規范,以確保認證結果的公信力。此外,在國際市場上,如何推動我國產品碳標識認證結果的國際互認,打破潛在的綠色貿易壁壘,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制度的成功離不開多方協作,政府需加強數據共享與監管,企業應主動擁抱低碳轉型,消費者則可通過購買選擇推動市場變革。唯有如此,碳標識才能真正成為我國綠色發展的“通行證”,而非流于形式的“綠色標簽”。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