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滿足
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所需的巨量資金需求?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舉辦的2023中國可持續發展
論壇上,與會嘉賓認為,
綠色低碳轉型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社會系統性變革,隨著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可持續投資正迎來巨大歷史機遇,但要發揮好市場的作用,還應進一步完善數據、信息等相關機制。
近年來隨著異常天氣日益增多,社會對氣候變化的感知越來越深刻,加快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已成各界共識。“金融在應對與人類社會長期發展息息相關的議題上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富蘭克林鄧普頓全球執行副總裁兼亞太區主席孟宇表示,應對氣候變化也需發揮金融的作用,尤其是要利用資本市場的潛力。
對于投資者而言,回報一直是重要的考量因素,由于可持續投資將社會、環境和企業管理因素納入了投資決策過程,市場對可持續投資能否帶來更好的回報也具有一定的疑慮。
“可持續投資并不因為要支持綠色低碳的發展而‘犧牲’一定的回報率。”在一些業內
專家看來,盡管越來越多可持續投資者愿意投資回報略低的可持續項目,但不少可持續投資策略也顯示出更高的長期投資價值,典型的是光伏風電行業,伴隨光伏風電的度電成本大幅下降,在不少投資者看來,當前對光伏風電領域的投資與傳統的投資策略并無差異。
“可持續投資在我國主要是承擔科技創新和綠色發展的使命,目前我國正處于轉型發展關鍵期,因此可持續投資的發展空間巨大。”東方證券研究所所長陳剛表示。
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資金關注可持續投資,“漂綠”等現象也有所增多。“巴克萊銀行的一項研究就發現,有社會、環境和企業管理(ESG)標簽的基金與傳統基金的持倉相關性其實非常高,說明很多基金并不是標榜的ESG基金。”對此,孟宇表示,由于沒有全球統一、強制性的ESG披露標準,也沒有監督機構,一旦市場需求增大,很容易出現“洗綠”等粉飾行為,要吸引更多資本參與可持續投資,還要有高質量的信息披露和激勵機制。
同時,作為提高可持續投資收益的重要部分,
碳市場也有待進一步完善。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介紹,按照研究機構對海上風電和造林
碳匯項目的測算,當國家核證自愿減排交易(
CCER)
價格從75元上漲到105元時,一個50兆瓦海上風險項目的
CCER收益的貢獻率就將從9%左右提高到約13%。
目前,我國碳市場分為強制
履約市場及自愿減排市場,其中全國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2021年7月已上線交易,CCER交易市場是全國碳市場的有益補充和有機組成部分,兩者共同構成我國完整的
碳交易體系。數據顯示,全國碳市場目前已覆蓋約50億噸二氧化
碳排放量,截至11月30日,全國碳市場已累計成交4.23億噸,成交額235.7億元。
“可持續投資確實還面臨一些挑戰。”中美綠色基金董事長徐林也建議,未來要通過激勵性制度安排,使綠色投資的正外部性盡可能轉化為投資者的收益,以改善ESG投資的財務收益,此外也要加強一二級市場、投貸市場聯動,更好服務綠色低碳市場經營主體。
論壇上,上海高級金融學院與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啟動產學研合作,并與申能集團財務有限公司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合作各方將融合發揮各自資源優勢,在推進學術和應用研究、舉辦高規格
會議活動、培養專業人才等方面展開多層次的深入合作。
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理事屠光紹表示,作為以金融為主的國際化商學院,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將通過構建課程體系、加強課題研究、促進產學研交流、舉辦高水平論壇和建設實踐基地等舉措,形成教育培訓與智庫研究雙輪驅動,為促進可持續金融、投資發展,服務國家綠色可持續發展戰略和上海城市功能能級提升發揮重要作用。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