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實現碳達峰目標,中國積極發展綠色金融,是全球首批建立系統性綠色金融政策框架的國家之一。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制定并發布了《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確定了中國綠色金融體系建設的頂層架構。行業標準也相繼發布。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 放_交-易^網^t an pa i fang . c om
不過,綠色金融覆蓋的產業和規模遠遠不足以達成中國的氣候目標。根據《中國落實國家自主貢獻目標進展報告(2022)》統計,2021年綠色金融所支持的節能環保等產業年產值約為8萬億元,GDP占比為7.02%。而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具有高排放特點的第二產業(包括制造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等)的產值約占當年GDP的40%,這部分產業的低碳轉型需要規模巨大的金融服務。
而且,綠色產業得到綠色金融資金支持的同時,也出現了金融機構停止對“棕色企業”提供融資支持的“抽刀斷流”現象。一些碳密集產業例如電力、石化、化工、建材、鋼鐵等本可以通過技術改造和設備升級等途徑實現低碳轉型,由于其不符合既有綠色金融支持范圍而難以獲得支持,其減排潛力未得到充分釋放。
對于中國來說,碳密集產業實現可持續轉型是實現氣候目標的關鍵。國際能源署(IEA)2021年發布的《中國能源體系碳中和路線圖》指出,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是電力行業(48%)和工業(36%),且這些碳密集行業的減排潛力不容小覷:僅靠低碳工業替代技術,就可以幫助中國減少在全球剩余碳預算(即避免氣候變化危險影響的前提下,全球仍能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中15%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時保證有50%的概率將全球平均升溫限制在1.5℃。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