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把
碳排放配額變成資金?”前不久,重慶一家印染服裝公司負責人如此琢磨。原來,公司通過提升環保工藝,
碳排放量不斷減少,碳排放配額充足,卻面臨流動資金不足的問題。
正當這家公司為難之際,重慶銀行深入走訪、實地對接,主動聯系當地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打通碳排放權價值評估及抵押實現路徑,以企業擁有的10萬噸碳排放配額作為質押擔保,成功發放4500萬元流動資金貸款。這筆貸款將進一步促進企業推動
節能減排、技改升級,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
不只是重慶銀行,近年來,在金融監管部門引導鼓勵下,重慶一批金融機構正在積極開展
綠色金融業務。去年8月,經國務院同意,重慶市成為
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
該試驗區總體方案獲批后,重慶市政府及時成立由市長任組長的市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工作領導小組。之后,《重慶市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實施細則》出臺,構建“1+N”綠色金融與綠色能源、綠色制造、
綠色建筑、綠色交通、綠色農林等綠色產業融合發展機制,搭建政銀企綠色融資對接常態化機制,成功推動911個綠色項目(企業)獲得融資超2000億元。
“我們重點打造綠色金融發展規劃體系,將創新發展綠色金融納入重慶市金融改革發展‘十四五’規劃,從產品、渠道上推動金融支持綠色發展。”重慶市金融監管局發展協調處負責人陳曦介紹。
發展綠色金融,推動金融機構綠色轉型十分關鍵。中國人民銀行重慶營管部制定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評價實施細則,對相關金融機構按季開展綠色金融評價。重慶銀保監局牽頭制定《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組織體系建設指引》等,助力發展地方
碳交易市場,強化提升低碳示范效應。
2011年,國家發改委批準重慶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
試點之一。目前,重慶已聚集碳交易主體789家,建立起包括制度、交易
平臺和人才隊伍在內的碳交易
試點體系。
據統計,截至2022年末,重慶全市綠色貸款余額達5227.59億元,同比增長36%,綠色貸款余額是2019年初的2.9倍;
綠色債券余額達428.27億元,同比增長37.99%,
綠色債券余額是2019年初的3.2倍。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