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活碳資產
2021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成為目前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覆蓋主體合計碳排放高達45億噸,是全球第二的歐盟碳市場覆蓋主體合計碳排放的3倍左右。
隨著全國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落地和發展,在市場機制下,碳排放權因為具有稀缺性而形成了一定的市場價格,進而將成為企業繼現金資產、實物資產和無形資產后又一新型資產類型——碳資產。專家表示,隨著綠色發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碳資產未來會像金融資產一樣引起投資者的關注。
要盤活碳資產、提升流動性,金融機構參與碳市場被寄予厚望。不過目前,金融機構在碳市場上的主要角色是資金提供方,參與度仍然較低。業內專家表示,從國外經驗來看,金融機構參與碳市場,一方面可以將碳市場作為投資渠道,直接參與碳交易;另一方面通過向碳市場參與者提供金融中介服務,推動碳金融產品的設計和碳金融服務的發展。在這方面,國內已經有了一些實踐,解決了碳金融產品“有沒有”的問題。例如,2016年湖北碳排放權現貨遠期產品上線交易,成為全國首個碳排放權現貨遠期交易產品。今年2月,浦發銀行(7.050, -0.10, -1.40%)成功利用企業市場風險管理服務“浦銀避險”,幫助申能碳科技有限公司落地上海碳排放權配額遠期套保交易業務。
今年2月,中金公司、華泰證券、申萬宏源證券、東方證券、中信建投5家券商相繼公告其自營參與碳排放權交易獲得中國證監會無異議函,釋放了碳市場向金融機構擴容的信號。
業內專家認為,當前我國碳交易市場以現貨交易為主,還存在市場參與主體單一、活躍度較低、定價有效性不足、產品種類較少等問題,內嵌的金融產品與服務仍然較少,仍需擴大市場容量,豐富碳金融產品,激發市場活力,真正盤活碳資產。
“全國碳市場雖然穩步發展,但仍處在剛剛建設起步階段,存在交易品種單一、交易活躍度不高的問題,這也導致碳資產還沒有完全顯示出它應有的市場價值。”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邱亦霖表示,未來要讓更多行業企業、金融機構參與碳市場交易,同時,推出
碳期貨、碳遠期等碳金融工具,進一步滿足企業交易需求,完善
碳價格發現,提升碳市場的流動性。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 an g.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