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目標下綠色金融實踐的最新趨勢
(一)國際綠色標準的形成
國際綠色標準的完善和形成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需要大量的實踐和時間。從趨勢來看,綠色分類法、ESG披露、金融機構投融資組合碳核算、碳中和目標制定等領域會先行一步。
(二)國際合作更加密切、更加有力
除上述詳細介紹的合作機制外,還有不限于以下機制在綠色金融相關領域具有較大的影響力。
1.《負責任銀行原則》 (PRB)。PRB于2019年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倡議組織(UNEP FI)發布,旨在為可持續銀行體系提供踐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巴黎氣候協定》的一致框架。
2.央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絡(NGFS)。NGFS于2017年成立,是多國央行和監管機構為落實全球氣候目標的國際合作網絡,重點關注氣候變化對宏觀金融穩定、微觀審慎監管的影響,旨在強化金融體系風險管理,動員資本進行綠色低碳投資。
3.G20可持續金融工作組。G20工作組于2016年中國擔任G20主席國時成立,旨在推動形成綠色金融全球共識。重要的成果有G20可持續金融路線圖,為推動建立全球統一的可持續金融界定標準,指明了重點發展領域和具體行動建議。
4.可持續金融標準工作組 (IPSF)。IPSF由中國與歐盟牽頭,旨在推動綠色金融標準國際趨同。重要成果有2021年11月發布《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以及2022年6月發布的更新版,為跨境綠色資本流動、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市場信心以及為推動全球可持續金融標準的趨同化提供重要的動力。
5.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 TCFD)。TCFD工作組于2015年由金融穩定理事會(FSB)成立,旨在為全球金融行業創建氣候披露準則。TCFD披露框架于2017年推出,目前在全球已成為金融機構氣候相關信息的主流披露框架。
6.自然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NFD)。TNFD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等國際組織聯合發起,旨在為企業機構的自然相關披露制定建議框架,其使命是沿用TCFD的結構和基礎,制定一個自然相關風險披露的框架,管理相關風險并驅使資金流向 “自然積極”的方向。
7.《“一帶一路” 綠色投資原則》。中國綠金委與倫敦金融城于2018年牽頭發起了《 “一帶一路” 綠色投資原則》,旨在助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綠色可持續發展,為眾多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個以建立綠色金融生態系統、提高綠色資本獲取能力以及實現國家減碳目標的負責任的融資
平臺。
8.自愿碳市場誠信委員會(ICVCM)。ICVCM是一家為全球自愿碳市場制定并執行
碳交易準則的獨立治理機構,該機構于2022年7月27日發布了《核心碳原則》(CCPs)草案,旨在為優質碳信用提供一個“可信的、嚴格的和易獲取的”全球門檻標準,以創造真實、額外和可核查的氣候影響。
(三)“自然積極”及生物多樣性金融市場份額會日益增多
2021年,在昆明COP15將自然及生物多樣性金融帶入國際日程后,不斷有國際投資開始涌入“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和自然氣候解決方案相關的融資。在同年COP26上,多國政府和央行公開表示了對TNFD的納入意愿,這意味著刺激“自然積極”及生物多樣性金融拓展的相關政策法規制定將起步并日益完善。根據英國政府2021年2月發布的獨立評估報告《達斯古普塔報告》(Dasgupta Review)研究估計,大自然每年可以在全球范圍內提供價值125萬億美元的服務,預測與大自然和生物多樣性相關的綠色信貸、債券及與自然可持續掛鉤的貸款、債券會在未來幾年激增。對中國而言,“自然積極”原則尤其適用于“一帶一路”倡議項目,突出項目的“自然積極”性,有助于糾正國際對“一帶一路”倡議于環境有負面影響的錯誤印象。
(四)綠色金融的數字化未來
數字化技術可以從降低銀行信用風險、提升監管水平、促進產品創新、完善信息共享機制等方面賦能綠色金融的發展。目前國際上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的數字技術主要有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云計算,未來對區塊鏈和物聯網的應用將日益增多,重點發展方向和趨勢如下:
1.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建設一站式綠色信貸管理平臺,將信貸業務額的綠色識別和全流程貼標、突出項目優先支持、貸后風險預警管理以及數據報送等功能綜合納入,提高綠色金融效益。
2.利用區塊鏈、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建立綠色金融數據監測管理系統,從綠色項目和資產數據來源統計、綠色識別評級、測算和量化綠色項目及資產的測算和量化等方面提高效率。同時,通過區塊鏈技術所具有的去中心化、開放透明、自治匿名和不可篡改等特征,實現對“漂綠”風險的警示和監控。
3.借助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量化計算等數字技術建立ESG數據庫和評價體系,如統計、實時監測、計算及分析企業碳排放量及環境效益等信息,并自動生成報告,提高企業的信息披露能力和效率。
4.大數據和云計算可賦能普惠金融在金融服務設施落后地區發展線上銀行,為當地從事綠色能源項目的小微客戶提供服務,精準分析用戶需求,定制和推薦符合其風險偏好和收益預期的綠色債券、綠色證券投資組合等投資品。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