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tbblb"></form>
<sub id="tbblb"><listing id="tbblb"></listing></sub>

<address id="tbblb"></address>

    <form id="tbblb"></form><noframes id="tbblb"><address id="tbblb"><listing id="tbblb"></listing></address>

      武漢:生態之城打造全國碳金融高地

      文章來源:新京報白華兵2022-12-21 13:13

      “一城秀水半城山,兩江交匯三鎮連,車谷光谷跨兩端,九大產業爭領先。”
       
      當地人這樣描述當前的武漢。
       
      作為一座擁有1300多萬人口的特大型城市,武漢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77萬億元,穩居全國城市前十。該市建成區綠地率超過40%,濕地率高達18.9%,2020年煤炭消費總量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僅為35%左右,綠色低碳發展動力強勁。
       
      當前,有著優質綠色低碳發展根基的武漢,在發揮生態優勢的同時,開始著力打造全國碳金融中心,為碳金融產業的發展創造條件。碧水青山和低碳金融在這片華中大地擦亮絢麗火花。
       
      工業老城變身生態新區
       
      今年6月,第二批國際濕地城市名單揭曉,全球共25個城市獲此殊榮, 武漢位列其中,成為中國最大的“國際濕地城市”。
       
      武漢濕地資源十分豐富,濕地面積約達1624平方公里,占區域面積的18.9%,擁有165條河流,166個湖泊,素有“百湖之市,濕地之城”的稱呼。
       
      “‘國際濕地城市’代表一個城市對濕地生態保護的最高成就,是目前國際上在城市濕地生態保護方面規格高、分量重的一項榮譽,此次武漢能夠通過認證,是對武漢多年來堅持濕地保護的最大認可,”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但作為一個處于高速發展中的新一線城市,取得這一殊榮,著實不易。”
       
      據先前的數據,2021年武漢市新增綠地1002.8公頃,新建各類公園123個(含口袋公園103個),建設林蔭路107.7公里、綠道102.8公里。全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3.07%,綠地率40.0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82平方米。完成植樹造林2.14萬畝,森林面積179.2萬畝,森林覆蓋率14.74%。
       
      其實,雖然山水條件優越,但武漢卻是一座老工業城市,所有城市面臨的藍天、碧水、凈土命題,武漢一樣都沒有落下。
       
      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156個蘇聯援建項目就有7個落在武漢。其中,武鋼、武重、武鍋、武船、武肉聯都是以工業生產為主的國家大型骨干企業。改革開放后,武煙發展迅速。2003年,東風汽車總部遷入。武漢成為一座工業門類齊全的傳統工業城市,工業導致的環境問題也比較突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武漢打響環境保衛戰。武漢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向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介紹:十年來累計完成20余個重點污染地塊治理修復工程,污染地塊再開發利用42.7萬平米,相當于60個足球場的總面積,2022年4月,武漢市成功入選國家第二批“無廢城市”建設城市名單;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從2013年的160天提升到2021年的289天,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由2013年的63天下降到2021年的1天,“武漢藍”成為江城四季的“新常態”;長江、漢江武漢段水質穩定保持Ⅱ類水平,水質優良湖泊數量較“十二五”末增加26個,劣Ⅴ類湖泊首次實現“清零”,“百湖之市”綠色名片更加靚麗;建設138公頃的百里長江生態廊道,建成綠道2116公里,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從2012年的9.91平方米提高到2021年的14.49平方米,相當于每個武漢人有一間“綠色臥室”。
       
      《2022年武漢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未來五年,武漢將推進共抓長江大保護,建設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區,打造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
       
      綠色產業托舉碳金融高地
       
      10月10日,被譽為全國碳市場“大數據中樞”的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機構(“中碳登”)遷入位于武漢市武昌區的碳匯大廈。作為武漢首家全國性要素市場機構,中碳登連同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都由湖北省金控平臺宏泰集團運營。
       
      武昌區地方金融工作局有關負責人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隨著碳匯大廈的啟用,一批以碳交易、碳金融、碳科技、碳資產、碳核查、碳咨詢、碳評級為方向的企業迅速聚集,成為碳金融優勢突出的全國綠色低碳服務產業集聚區。
       
      11月15日,中碳登黨委書記、董事長陳志祥在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相關活動上表示:“湖北是全國為數不多的既承擔全國碳市場也承擔區域碳市場建設任務的省份,這就需要發揮先行先試作用,立足兩個碳市場,不斷拓寬平臺功能,積極探索金融創新,打造雙碳產業生態,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發揮好雙市場的協同發展效應,種好‘試驗田’,辦好‘先行區’,為全國碳市場機制完善和創新發展貢獻‘湖北經驗’和‘湖北智慧’。”
       
      事實上,今年6月28日,《武漢市建設全國碳金融中心行動方案》就已出臺,提出到2025年末建成“三中心一圈”——支撐碳市場和碳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結算中心,輻射長江經濟帶的生態資源權益交易中心,碳市場的核心節點、結算樞紐及碳定價中心,立足中部、輻射全國的碳金融生態圈。
       
      為了把藍圖變成現實,武昌區打造全國首個碳金融集聚區的同時,還成功申報氣候投融資試點,探索設置企業和個人碳賬戶,推動碳普惠制度體系落地。為推動碳基金落地,武昌區成立50億元科創母基金,重點投資雙碳及科創領域,招引一批具有發展潛力的優質涉碳企業,發揮資本引領產業集聚作用。
       
      優越的生態環境,堅定的低碳目標,共同成就了武漢的碳金融戰略。截至2022年11月15日,湖北碳市場配額共成交3.68億噸,占全國試點碳市場總量41.2%;成交總額87.83億元,占全國試點碳市場總量49.2%。全國碳市場累計成交碳配額數量共計1.98億噸,累計成交金額共計86.93億元;累計清算共計57480筆,累計清算金額173.85億元。
       
      低碳發展帶動區域崛起
       
      如果說生態環境是武漢的發展底色,碳金融集聚區是武漢新時代亮點的話,那么讓兩者有機結合的則是一個個扎實的產業。也正是每一個產業的向綠而生,才讓武漢的“碳”更加有活力。
       
      武漢市經信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根據《武漢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顯示,武漢規劃“十四五”期間將實施支柱產業壯大計劃,以頭部企業帶動支柱產業發展。武漢將重點布局“光芯屏端網”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制造和服務、大健康和生物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智能建造、商貿物流、現代金融、綠色環保、文化旅游九大支柱產業。到2025年,“光芯屏端網”新一代信息技術及汽車及零部件的產值都將達到5000億元。
       
      據武漢市發改委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武漢市支柱產業總計有2057家具有代表性的支柱產業重點企業。其中布局大健康和生物技術領域重點企業共計527家;布局高端裝備和先進基礎材料領域重點企業415家;布局“光芯屏端網”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重點企業295家;布局商貿物流領域重點企業274家;布局綠色環保領域重點企業206家;布局智能建造領域重點企業123家;布局現代金融領域重點企業89家;布局汽車制造和服務領域重點企業76家;布局文化旅游領域重點企業52家。
       
      五年來,武漢市第二產業增加值占比已經由2016年的43.9%下降至2021年的35.0%;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也由2016年的52.8%增長至2021年的62.5%。此消彼長,消減的是傳統高碳產業,而新興的是科技產業。武漢市通過關停高耗能、高污染企業,推動鋼鐵、石化、水泥、造紙等傳統行業低碳化改造和轉型發展來降低碳排放,同時大力推動新興產業發展。與2015年相比,武漢市2020年煤炭消費總量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由接近50%下降至35%左右。
       
      新舊動能轉換,連同新興產業的崛起為武漢的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據《武漢發布》消息,2021年武漢市規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4786.11億元,比2016年的2348.69億元增長203.78%;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27.39%,比2016年增長7.09個百分點。
       
      2021年9月發布的《武漢市推動降碳及發展低碳產業工作方案》指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比達到20%以上,除鋼鐵、電力、石化行業以及水泥熟料企業外,其他行業用煤單位全部清零;到2025年,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5%以上,鼓勵工業企業、園區建設綠色微電網,優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在各行業、各區域創建碳中和工廠、碳中和工業園區;將推動全市能耗范圍在5000至1萬噸標煤的企業、建筑、交通、大數據中心等非工業行業納入湖北省碳排放權交易范圍;在中法武漢生態城、武漢長江新區等具有示范效應的區域打造武漢“綠谷”,吸引綠色低碳產品、項目、技術、投資和人才匯聚,到2025年,各區分別建成1個近零碳試點園區、3個近零碳試點機關、5個近零碳試點社區、5所近零碳試點學校以及10家近零碳試點企業。
       
      屆時,這座美麗的生態之城將釋放強大的綠色低碳能量,帶動長江中游區域的整體崛起。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

      省區市分站:(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各省會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場,碳平臺)

      華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莊保定、山西太原、內蒙】東北【黑龍江哈爾濱、吉林長春、遼寧沈陽】 華中【湖北武漢、湖南長沙、河南鄭州】
      華東【上海、山東濟南、江蘇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溫州、福建廈門】 華南【廣東廣州深圳、廣西南寧、海南海口】【香港,澳門,臺灣】
      西北【陜西西安、甘肅蘭州、寧夏銀川、新疆烏魯木齊、青海西寧】西南【重慶、四川成都、貴州貴陽、云南昆明、西藏拉薩】
      關于我們|商務洽談|廣告服務|免責聲明 |隱私權政策 |版權聲明 |聯系我們|網站地圖
      批準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信息部 國家工商管理總局? 指導單位:發改委 生態環境部 國家能源局 各地環境能源交易所
      電話: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網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家工信部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6041442號-7
      中國碳交易QQ群:?6群碳交易—中國碳市場??5群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台湾佬中文222vvv娱乐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