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投融資的拐點已出現
根據達沃斯
論壇2021年《全球風險報告》顯示,“氣候行動失敗”已被列為未來十年最有影響、最有可能發生的第二大威脅。金融必須在氣候風險爆發前發揮切實有效的作用,推進與應對氣候變化相對應的投融資行動。這也符合聯合國關于“氣候投融資”的定義與方向:地方、國家或跨國投融資——來自公共、私人和替代性投融資來源,旨在支持應對氣候變化的減緩和適應行動。
在國家公共投融資領域,早在2009年哥本哈根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第15次締約方
會議上,西方發達國家就承諾到2020年實現為發展中國家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的氣候投融資目標。然而,如何籌集與核算氣候投融資資金,始終是理論界和實踐界的共同難題。
在私人和替代性投融資領域,近年來,金融機構參與氣候投資的熱情在提升,但相對氣候投融資總體需求還存在較大差距。英國非盈利組織Share Action針對全球75家最大的負責任投資資產管理公司的調查顯示,其中一半都位于最低的兩個等級。IMF《全球金融穩定報告》顯示,傳統投資基金2020年在股東決議時對氣候相關的決議投贊成票的比例不到50%,雖然比2015年的約20%高了不少,但仍遠低于可持續主題(60%)和環保主題(70%)。氣候主題基金的規模(1300億美元)僅占有全球投資基金(50萬億美元)的0.26%,遠不如可持續標簽的基金(3.6萬億美元)的占比7%,由此可見氣候相關投資存在巨大潛力與發展空間。
2021年可謂全球碳中和元年,碳中和目標成為大多數國家的政策共識。全球資本市場傾向于認為氣候投融資的拐點開始出現。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所屬機構如綠色氣候基金、世界銀行和區域多邊開發銀行對其自身業務的氣候投融資系統性的核算框架和流程不斷加快,以綠色、環保和可持續性為核心的氣候基金快速發展,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型目標資產的大規模資本重新配置進程變得緊迫,紛紛通過配置具備氣候應對型的低碳資產來對沖高
碳排放產業的風險。比如,2021年底,挪威政府全球養老基金(GPFG)、荷蘭公共部門養老金(ABP)、英國大型實物投資管理公司英杰華都相繼采取“脫碳”措施,聲稱在未來1~3年迅速出售、剝離其高
碳排放的資產和投資項目,監管和督促化石燃料企業加速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梢?,在全球碳中和的政策共識下,氣候型資產結構調整成為金融界勢在必行的事情。隨著全球氣候治理和碳中和進程進入快車道,氣候融資在21世紀全球碳中和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性將逐漸提高。
中國推動氣候投融資的政策部署與市場行動也迅速及時。2016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等七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旨在構建較為完整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2020年10月,生態環境部、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發布《關于促進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的指導意見》,這是中國首個專門的氣候投融資政策文件,也是中國宣布“雙碳”目標以來的首個落實與推進文件。
2021年氣候投融資試點通知發出后,一批實施意愿強、基礎條件較優、具有帶動作用和典型性的氣候投融資試點城市相繼出現。比如,2022年5月26日,《上海市浦東新區綠色金融發展若干規定(草案)》公開征求意見,明確寫到“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條款,要求探索差異化的投融資模式,以市場手段強化各類資金有序投入,創新激勵約束機制,完善資金安排聯動機制,抑制高碳投資。一場全面應對氣候變化的投融資行動已悄然展開。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