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金融仍有巨大探索空間
兩年來,監管支持政策密集出臺。2021年4月份,央行等三部門聯合發布《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年版)》;2021年7月1日起,《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評價方案》正式施行;2022年6月份,銀保監會印發《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進一步推動各項綠色金融政策落地見效……
雖然當前我國綠色金融呈現蓬勃發展態勢,但我國在低碳轉型過程中仍面臨多重挑戰,需要謹慎把握其中風險,加強前瞻性研判,從而使綠色金融行穩致遠。
有業內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坦言,“如何既要綠色低碳又要能源安全?如何依托專業化管理
平臺公司構建市場化、規范化的綠色投融資體系,建立規范化綠色金融標準等,這些問題都是需要金融機構深思熟慮的。”
“金融機構實現‘碳中和’仍然面臨挑戰。”北京鑫科金融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甘玉濤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一是創新不足;二是仍有“假綠色”存在,當前綠色金融標準在分類、信披與壓力測試等諸多方面存在短板;三是碳核算整體標準不統一,業內尚未形成公認的統一標準,還未建立全國性的碳核算體系,
碳價計算的精確與否,直接關系到后續金融工具應用與產品創新開發工作。
“當前我國綠色金融各領域蓬勃發展,但也應該注意到,參與的市場主體并不活躍,體現在碳交易市場熱度不及預期。”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副教授、清華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黃張凱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當前金融機構“碳”路仍處于探索階段,需要更積極的出臺、調整相應法律法規,以達成更靈活、更符合市場需要的監管體系,從而促進各方參與,更好的服務我國減碳事業。
零壹財經研究院院長于百程對記者表示,“目前綠色金融相關的‘監管沙盒’仍處于探索階段,綠色金融體量和發展程度較低,大規模的商業應用仍難以實現,綠色金融仍有巨大的探索空間。隨著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創新科技在綠色金融領域的持續滲透,科技將在綠色金融發展過程中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力量,助力綠色金融實現精細化、多元化發展。”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