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綠色中小微企業服務體系,實現業務體系線上化
中小微企業歷史性地就存在著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大多數中小微企業與綠色金融項目無緣,但大多數屬于轉型金融的服務對象,發展綠色中小微金融不僅僅就是將綠色環保作位一個信貸準入評價標準,實質上要對整個金融服務體系與架構進行重構與設計。開發符合小微企業、社區家庭以及個人的低碳行為的投融資創新工具。
一是綠色小微金融標準化,即要將綠色標準內嵌入于小微金融的業務標準當中,改變相應的評價方法;二是綠色小微金融業務批量化,小微金融屬于長尾客戶,量大單個業務規模小,因此,不批量化經營會形成較高的財務成本,難以形成與其他產品線的業務競爭能力;三是綠色小微金融管理流程化,綠色小微經營產品無論是信貸工廠、淡馬錫、德國小微貸款模式,還是我國傳統的信貸經營模式,只有業務流程化,才能不斷提升業務的經營效率,信貸原則也才能充分的體現,四是業務經辦線上化。即在線上完成綠色小微金融的申請、審查、審批和提款,盡可能實現零距離辦完業務流程。
實現這四大目標,數字技術必不可少。首先要運用大數據獲得綠色小微客戶;二是要利用人工智能對于標準化的綠色小微企業進行授信審批,自動定價;三是通過區塊鏈等技術對綠色小微金融的信息溯源、保真、約束等體現在綠色小微金融管理系統當中;四是通過綠色小微金融管理系統,實現綠色小微金融交易完全線上化;五是通過大數據系統設置的風險預警、關聯信息的提醒等實施有效的、實時的貸款管理,加強貸款的風險管理。
結論與建議
綠色金融、轉型金融發展成為實現“雙碳”目標的最重要兩個抓手已形成共識,運用數字技術助力發展,解決痛點成為金融機構正在研究與探索的實踐,而積極創造綠色、轉型金融發現的良好環境同樣顯得十分的必要和必須。
(一)結論
1、綠色金融和轉型金融相比,前者在國內時間運營相對較長,后者才是起步,但是綠色、轉型金融均屬于長周期信貸資產,其面臨的獲客、風險識別和管理、信息對稱等痛點已經嚴重影響了其發展,解除痛點已經成了發展和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
2、綠色、轉型金融存在的問題有些運用傳統的方法目前可能已無解,也可能是效率不高,研究結果表明,綠色、轉型金融既是政策性強的金融業務,還是一項數字技術應用的最佳場景業務,數字技術可以直達綠色、轉型金融痛點,助力其發展。
3、基于綠色、轉型金融發展痛點、解決方案、技術手段三者之間的邏輯關系看是成立的,本著目標和問題導向的原則,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物聯網、元宇宙可以在綠色、轉型金融的獲客、風險識別管理、平臺建設等全過程中發揮特別的作用。
(二)建議
1、完善綠色、傳型金融立法,為綠色、轉型金融提供具體標準,明確金融機構責任與任務。為綠色、轉型金融發展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2、加大綠色、轉型金融政策扶持力度。要實現綠色、轉型金融成為金融機構產品線中的具有競爭力的金融產品線,要通過政府補貼、稅收減免等政策才能引導更多資金流向綠色金融領域,促進綠色產業的發展。
3、加大對金融機構綠色、轉型金融考核。要通過設立綠色信貸、綠色金融產品的機構業務占比指標,提升不良容忍度等方式,通過進行考核實行差異化激勵、提升金融機構和人員支持和發展低碳金融的積極性。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