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有萬億級市場需求
那么轉型金融在國內市場的需求有多大?調研中,一些權威機構和專家結合具體產業算了算賬。
以制造業領域的碳排放大戶鋼鐵行業為例,“鋼鐵行業既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也是能源資源密集型行業,深入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將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黨委書記、總工程師李新創說。
然而,由于鋼鐵行業是資金密集型行業,轉型發展面臨巨大資金缺口。“一項兼并重組就可能涉及上百億元的資產。要實現國家要求的超低排放,一個企業可能就需要數十億元新增投資。鋼鐵企業向低碳工藝轉型,如用氫還原工藝取代目前的碳還原工藝,可能會關乎鋼鐵行業數萬億元資產的處置,同時新工藝建設也將涉及數千億元甚至是萬億元級別的投資。”冶金工業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鄭玉春表示。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具有冶煉能力的鋼鐵企業達400多家,且工藝流程結構、產品結構、發展水平各異。
“我國鋼鐵企業數量多、差異大。鋼鐵生產碳排放類型涉及化石燃料燃燒排放、工業生產過程排放、電力和熱力消耗所對應的間接排放等多種碳排放機理,碳排放種類多樣、機理復雜,減排難度大。”李新創說,克服這些難題,需要投入巨額的資金進行改造升級,從根本上扭轉鋼鐵行業高排放的現狀。
據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粗略估算,僅超低排放改造、節能改造、電爐鋼建設、氫冶金技術應用、新能源利用五項鋼鐵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核心重點工程投資就分別約達3100億元、1500億元、1300億元、3000億元和1100億元,總計約達1萬億元。
“這還未考慮到氫能的制造和儲運、公用輔助設施優化以及相關產業配套等方面的投資。鋼鐵行業在逐步推動綠色低碳轉型過程中將拉動巨額社會投資。”李新創說。
在能源領域,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煤電以不足50%的裝機占比,生產了全國60%的電量,承擔了70%的頂峰任務。“煤電作為主力電源,是我國減碳的關鍵點。”華北電力大學教授袁家海說。
202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關于開展全國煤電機組改造升級的通知》提出,“十四五”期間,煤電機組節煤降耗改造規模不低于3.5億千瓦,靈活性改造完成2億千瓦。“按照每千瓦改造投入1000元估算,二者的改造資金投資需求超過5000億元。但當前煤電機組普遍處于虧損局面,很多電廠長期負債率高企。我國煤電機組升級改造的減碳效益明顯,轉型金融可在此方面可發揮積極作用。”袁家海說。
應該看到,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為主,鋼鐵、煤電之外,實體經濟中還有眾多事關國計民生的產業亟待低碳轉型,同樣需要轉型金融發揮支持作用。
5月1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穩住經濟大盤”,部署進一步盤活存量資產。會議指出,盤活基礎設施等存量資產,有利于拓寬社會投資渠道和擴大有效投資、降低政府債務風險。業內人士認為,高碳基礎設施領域同樣是轉型金融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新華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