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綠色金融發展現狀
從發展取得的成效來看。首先,亞洲綠色金融資產規模持續擴大。亞洲可持續發展投資協會的報告顯示,2014-2016年,日本市場可持續投資資產從70億美元增長至4736億美元;其次,亞洲各國嘗試建立綠色金融標準。2009年6月,印度尼西亞證券交易所推出東盟首個綠色指數,為其他國家推出同類證券指數奠定了基礎。2013年中國上海證券交易所推出了上交所可持續發展指數。但目前各國綠色指數設定和標準不同,尚未建立統一的統計方法,使得綠色交易指數很難進行橫向對比;第三,亞洲各國正積極參與綠色金融國際合作。全球目前已形成了三個綠色金融相關的主要合作網絡,分別是2012年的“可持續發展銀行網絡”,2017年的“可持續發展金融中心網絡”,以及2017年的“綠色金融體系的中央銀行和監管機構網絡”。
從發展特征來看。首先,亞洲綠色信貸發展日益成熟,
綠色債券市場成長迅速。中國和孟加拉國是亞洲綠色銀行業務的開拓者。根據
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的數據,亞太地區
綠色債券市場發行量于2018和2019年連續兩年排名第二,2019年發行量約為1836億美元,同比2018年增長29%。2020年亞太市場綠色債券發行量有所回落,而綠債體量降低主要原因是受到疫情影響,防疫相關債券(如醫藥、健康等領域等)體量增加。其次,綠色保險進行了跨品種創新。近期亞太地區綠色保險的焦點在巨災債券上,即在自然災害發生時進行賠付。2017年1-6月全球發行的此類債券價值達到110億美元;第三,亞洲各國初步建立起綠色金融發展內控機制。利用各種激勵機制來降低企業承擔環境責任的成本,擴大了綠色金融的規模。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