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參考報》記者從保爾森基金會獲悉,近期,保爾森基金會
綠色金融中心和清華大學
綠色金融發展研究中心在
北京聯合舉辦了“金融科技推動中國綠色金融發展”高層研討會。本次研討會是雙方合作開展的綠色金融系列研討之一,以“金融科技推動中國綠色金融可持續發展”課題研究為基礎,旨在探討金融科技在中國綠色金融領域的成功應用
案例,通過
專家研討交流,為研究報告提出寶貴意見建議。該研究報告擬于2020年第一季度正式發布。
保爾森基金會綠色金融中心成立于2018年5月,致力于提供市場化解決方案,以支持中國綠色金融市場蓬勃發展。保爾森基金會高級顧問兼綠色金融中心執行主任孫蕊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金融科技的發展勢不可擋,而其在助力綠色金融發展方面能發揮巨大作用。她說,金融科技可為實現綠色金融市場規模化發展提供有效解決方案。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應用,金融科技有助于解決諸如綠色識別和認證成本高、信息不對稱等綠色金融發展中遇到的障礙。同時,金融科技對提高環境風險管理、促進綠色供應鏈發展、加強綠色資產分類以及為中小型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融資支持也可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具體而言,首先,金融科技可幫助綠色化金融政策制定者實時監測和了解綠色金融業務的發展,為其政策決策作出參考。其次,對于金融機構而言,金融科技可以賦能商業銀行信貸審批流程,助力綠色識別,降低人工成本。第三,對于中小企業而言,可運用金融科技手段建立金融服務
平臺,使其更便捷的與資本對接,并享受到綠色保險、綠色信貸、綠色評級等相關服務。“我們的案例研究主要是從這三個維度出發,同時,我們篩選出來的案例必須是具備可
試點和應用的基礎。”孫蕊說。
我國綠色金融體系建設近年來推進迅速。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日前在“2019中國金融學會學術年會暨中國金融
論壇年會”演講時表示,近年來,人民銀行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高度重視綠色金融體系建設,持續關注氣候變化中的金融風險問題。一方面,加緊制定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并在我國六大試驗區加緊試驗和總結,以增強綠色金融項目本身的可持續性和金融體系的未來適應性;另一方面,已經對“
碳交易——企業——銀行”的壓力傳導路徑進行了深入研究,并以山西省為樣本測算了氣候變化對煤炭、冶金、火電三大行業財務指標及相關金融風險的具體影響。
作為中國綠色金融領域的長期觀察者和研究者,孫蕊表示,中國為全球體量最大的綠色金融市場,在
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綠色股權投資和綠色保險等方面發展迅速,處于全球領先地位。她認為,中國綠色金融的快速發展得益于一個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從中央到地方都在構建并逐步完善綠色金融的政策、考核和標準體系。與此同時,中國一方面在對外投資中大力推進綠色投資,另一方面在國內多個區域性發展戰略實施過程中也高度關注綠色金融發展,并制訂了相關的規劃。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很快會成為全球綠色金融發展的典范,多個海外國家和地區也都在關注著中國綠色金融市場的發展。”她說,盡管目前外資機構在中國綠色金融領域的參與度相對不高,但是外資機構一直非??春弥袊G色金融市場,伴隨著中國金融市場開放進程的推進,相信很多外資機構的資金已經準備好入場。“外資機構的目標是獲得長期穩定的回報,這一方面取決于好的項目庫和專業的國際化項目對接團隊。另一方面也有賴于穩定持續的政策支持。”她說。
她同時表示,盡管中國綠色金融發展很快,但仍存在著綠色標準不統一、綠色金融人才缺乏等問題。“就綠色標準來講,不同監管部門對綠色的定義不統一,這對綠色金融市場的發展和開放會形成一些阻礙。”她說。另外,在地方層面,綠色金融專業人才還很缺乏,不能跟上地方綠色金融體系建設的速度。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需要培養綠色金融專業從業人員,另一方面可考慮引入更多外部的專家團隊來推進相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