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興業銀行行長陶以平在深圳表示,對
綠色金融未來的發展,需要投資者轉變觀念,“要從過去那種保護環境會影響經濟發展,
綠色金融就是情懷投資的舊思維中走出來,認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陶以平是在由
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可持續金融學院主辦的2019可持續金融
會議上作出上述表示的。
“我們呼吁,為商業銀行降低風險權重,以便引導更多銀行把資金投向綠色金融領域,”陶以平表示,發展綠色金融,需要監管加強引導,如果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人類共同的愿景,那么全球監管者的監管理念也都應當與時俱進,確立更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指引。
他認為,可持續發展需要目標、行動和金融三者之間的有機結合。在目標方面,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已考慮得非常全面,涵蓋了消除貧困和饑餓、保障健康生活和受教育的權利、應對氣侯變化、確保可持續的清潔水源、建立可持續的能源系統、采用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方式、促進可持續的工業化、建設可持續的城市和社區等17個領域、169個具體目標。其中既有定性的指標也有定量的指標,成為國際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引。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變化,人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求日益強烈,這種轉變是國際一個普遍的經驗規律。到2017年,我國人均收入超過了8000美元,按照合理
價格計算,相當于美國上世紀60-80年代的水平。而恰恰在那個階段,美國居民的環保意識也開始廣泛覺醒,建立了國家環保局,民間自發的責任投資開始出現,要求金融機構必須關注環保問題的超級基金法案誕生。
對我國來講,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對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提供了更好的基礎。我國立足自身國情,把可持續發展議程同本國發展戰略實現有效推介,落實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方案,明確未來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確保到2035年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的目標基本實現。在國際上,中國明確從現在到2030年要打好防范重大風險化解、精準扶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而這三者其實在很大程度上與國際社會可持續發展目標在經濟、社會、環境方面有內在的聯系。
可持續發展催生可持續金融,如果從1974年原來的西德環境銀行出現開始算起,綠色金融已經出現了半個世紀。根據最新的數據,目前全球簽署的責任投資原則機構已經接近兩千家,管理總資產超過80萬億美元。特別是近年來,歐美ESG投資(社會責任投資的一個因子,包括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 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規模保持著雙位數的增長。隨著中國對綠色投資的重視,預計ESG在中國投資將迎來廣闊的發展前景。中國的綠色金融經歷了一個“From Zero to hero”的快速發展過程。同時,中國成為全球
綠色債券最大的發行來源之一,約占全球發行規模的20-30%。地方綠色金融發展如火如荼,近20個地方出臺了綠色金融政策和實施方案。
陶以平說,目前,興業銀行是國內市場綠色債券份額中位居市場第一的銀行。“上至董事會,下至具體業務的分行以及子公司,從業務規則到部門設置,再到信貸資源的配置,都專門為綠色金融留出了空間。并且在綠色金融集團化工作領導小組的帶領下,積極展開內部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