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tbblb"></form>
<sub id="tbblb"><listing id="tbblb"></listing></sub>

<address id="tbblb"></address>

    <form id="tbblb"></form><noframes id="tbblb"><address id="tbblb"><listing id="tbblb"></listing></address>

      企業碳挑戰:碳核算、碳披露、碳中和標準

      文章來源: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碳交易網2023-07-09 23:36

      6月29日,“2023金融界高質量上市公司城市行系列——上海站”活動在復星國際外灘金融中心順利召開。本次活動由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承辦,上海市股份公司聯合會作為支持單位?;顒訃@“ESG披露能否成為上市公司IR管理的有效途經”主題,邀請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可持續金融學科學術主任邱慈觀、上海市君悅律師事務所主任胡光、復星集團副首席戰略賦能官張翼飛、中信建投多因子與ESG策略研究員陳添奕擔任主旨演講嘉賓,吸引近50家上市公司與投資機構高管齊聚一堂,共同探討ESG報告與投資者關系管理如何更好地有機結合,助力企業進一步做好ESG信息披露工作。
       
      會上,邱慈觀以《企業碳挑戰:碳核算、碳披露、碳中和標準》為題作了主旨演講,從三個方面介紹在氣候變化下,企業應如何面對碳挑戰。
       
      圖為邱慈觀在“2023高質量上市公司城市行系列”上海站活動上的發言
       
      以下是文字實錄:(經本人審訂)
       
      各位貴賓,下午好,我是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的邱慈觀,我父親出生在上海,我是上海人的女兒。2013年回到上海,其中有一些令我非常難忘的經驗,首先跟各位說明,我應該是全中國從事ESG研究最久的人,于2006年開始在海外從事ESG研究,主要做ESG投資的研究。2013年回到上海任教,當時中國沒有人講ESG,我在課上跟MBA、EMBA學生講ESG時,學生都用質疑的眼光看著我,不相信世界上有這種議題,我甚至快要被他們從臺上趕到臺下,這是十年前發生的事情。如今走過了十年,現在在國內參與會議時,如果不講ESG、不講綠色金融,就會被認為落伍。
       
      今天為各位帶來一個主題,也是圍繞著ESG披露視角看問題,和各位分享“企業碳挑戰:碳核算、碳披露、碳中和標準”。
       
      首先和各位介紹我們面對的時代背景。在氣候變化下,無論是全球各國還是企業都在備戰,很多國家建立了碳中和目標,像歐洲、日本建立的是《巴黎協定》1.5攝氏度到2攝氏度的溫控目標,中國建立的是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在這樣情景下,我們啟動了碳價格機制,其中包括碳稅碳排放交易系統,以及自愿性的碳權機制。同時,機構投資人要求投資組合必須脫碳化,資產必須從高碳排企業里面撤離。另外,實體企業被要求進行碳核算、碳披露與碳中和。由此可見,企業面對各種各樣的碳挑戰。
       
      這連上了我們今天談的第一個挑戰:碳核算。那么,用什么方法來進行碳核算呢?
       
      國際碳核算標準早在20多年前就已經啟動,主要由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BCSD)和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WRI)兩家機構展開。相關的碳核算標準共有三套,分別為企業本身的碳核算標準,項目的碳核算標準,以及企業價值鏈的碳核算標準。但這套標準對金融行業并不適用,所以后來又由PCAF(Partnership for Carbon Accounting Financials,碳核算金融聯盟)推出了金融行業的碳核算標準。同時,國際上也有一些組織將這些標準商業化,例如ISO 14064標準。
       
      反觀國內,國內的碳核算的標準比較混亂,各標準之間也有分歧。具體而言,發改委制訂了24個行業的標準,各省各行業也自行開發了標準,而過去欠缺范圍3碳排放標準,直到最近幾年才想要納入體系內。當然,國內過去也沒有為金融機構制訂碳核算標準,但中國人民銀行于2021年出臺了金融機構碳核算技術指南,不過其中對投融資的分類過于簡單。
       
      再看一下國際上溫室氣體排放的基本核算口徑。按照國際上的《溫室氣體規程:企業核算與報告準則》,所謂的“溫室氣體”一共有七種,每一種都可以轉化為二氧化碳。
       
      溫室氣體排放有范圍1、范圍2,以及范圍3。范圍1碳排放是企業利用本身自有資產,包括工廠、車輛等產生的碳排放,這是直接碳排放。范圍2碳排放是企業外購電力、蒸氣、暖氣、冷氣等產生的碳排放,這是間接碳排放。范圍1和范圍2碳排放都比較好計算,最復雜的是范圍3,這是價值鏈的碳排放,包括了企業上游原物料的碳排放、在運送過程中車輛的碳排放、企業員工上班通勤的碳排放,還有員工差旅、下游的產品加工、產品使用、產品報廢等方面的碳排放,全部包括在里面。
       
      具體而言,企業范圍3碳排放包括15個項目,分別是:外購商品和服務、資本商品、燃料和能源相關活動、(上游)運輸和配送、生產的廢料、商務出差、員工通勤、(上游)租賃資產、(下游)運輸和配送、產品加工、產品使用、產品報廢處理、(下游)租賃資產、特許經營,以及投資。范圍3碳排放是碳核算里最難估算的部分。我們通常把企業范圍1和范圍2的碳排放稱作經營碳排放。那么,企業三個范圍的碳排放里,以哪一部分排放量最大呢?
       
      以制造業而言,價值鏈碳排放是經營碳排放的11.4倍!因此,如果一個企業不披露范圍3的碳排放,它等于是遺漏了碳排放中最大的一塊,披露是不合格的。依據CDP(碳披露專項)對一萬一千多家大企業的統計,披露范圍1的比例高達71%,披露范圍2碳排放的比率高達51%,甚至對于最難披露的范圍3,披露比例也有20%。
       
      在此和各位分享幾家國際知名企業對于范圍1、范圍2及范圍3碳排放的披露。
       
      首先,微軟公司范圍3碳排放占整體碳排放的比例接近98%,剩下2%的碳排放才是來自范圍1和范圍2。
       
      其次,福特汽車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上市的汽車工業公司,汽車業最主要的碳排放是來自于范圍3碳排放,福特汽車范圍3碳排放是經營碳排放的97倍。
       
      接下來分享礦產公司,其中最糟的是鐵礦礦種企業。巴西的淡水河谷,范圍3排放是經營碳排放的48.5倍。澳大利亞的必和必拓,范圍3排放是經營碳排放的24.3倍。為什么鐵礦礦種公司范圍3碳排放會這么糟呢?原因鐵礦公司的下游是煉鋼煉鐵公司,當它們使用傳統的化石燃料時,碳排放非常高,這也表明未來必須以綠氫煉鋼,才能降低碳排放。
       
      我們再來了解一下金融行業的碳排放。金融行業同樣有范圍1、范圍2和范圍3的碳排放,但這行業的范圍3碳排放來自于投融資活動。例如,當銀行放款給鋼鐵行業時,鋼鐵行業的排放算在銀行的價值鏈碳排放下,以至于金融行業的價值鏈碳排放竟比經營碳排放多出了700倍。
       
      近幾年來,核算金融聯盟為金融機構制訂了相當好的碳核算標準。首先,采納了《溫室氣體核算體系》的標準。其次,它引入了歸因因子概念,對整體碳排放有一個分配份額的概念。第三,它根據投融資類型及資金用途對碳排放來源進行資產分類。第四,它對數據采用了數據質量分類,將數據質量分為五等級。
       
      我們今天談的第二個挑戰是碳披露的挑戰。以A股上市公司而言,目前大概有5000家。這5000家上市公司編寫ESG報告的比例,以每年增加1%的比例在上升,故目前約有30%的上市公司發布ESG(可持續發展)報告。但是,它們對關鍵指標的披露仍然相當不足,其中包括碳排放的披露。A股上市公司披露范圍1的比例是5.3%。披露范圍2的比例也是5.3%,而國際上的對應數字分別是70%和50%。更糟糕的是,國內披露范圍3的比例為0.6%,而國際上的比例是20%。
       
      接下和各位來分享幾個有趣的披露案例。
       
      首先分享香港的中華電力公司,這是一家上市公司,碳披露做得相當好。與國內企業相比,香港企業的披露遠遠超過本土公司的披露。中華電力對于范圍1、范圍2及范圍3都做了非常詳盡的披露,而從它的披露可看出,電力公司最主要的排放來自于范圍1。
       
      其次分享國內兩家大型電力集團,它們都未披露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其中之一甚至表示,由于全國碳市場將啟動第一個履約周期碳排放權交易,故其2021年度的排放量數據是商業秘密,暫不披露。這種說法匪夷所思!
       
      第三個分享的案例是國內某頭部金融機構,它是國際上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的。但在碳排放方面,它只披露了“在京總行+分行”的范圍1及范圍2,卻沒有披露范圍3,因為沒有碳核算的數字。
       
      第四個分享的案例是國內某電商集團。它雖然披露了范圍3,但只披露了15個項目中的8個,另7個碳排放量大的項目都未披露,包括產品運送、使用和報廢的碳排放。事實上,對電商公司來講,它應該把網購物品的包裝、快遞小哥的碳排放等都算上,而這些包括在范圍3碳排放里。但這家電商公司偏偏未納入,所以它真正的碳排放絕不是現在看到的數字。
       
      講了碳披露以后,接下來我們講第三個挑戰:碳中和。
       
      我們做了碳核算、碳披露,這都不是最終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企業面對氣候變化,要如何為自己建立碳中和目標。有關這個問題,我先強調兩點。首先,企業碳核算和碳披露背后的目的,是在讓自己本身、監管機構和社會民眾了解本身的碳排放問題,從而才能建立碳中和目標。如果企業連自身排了多少二氧化碳都不清楚,那么它如何進行規劃,如何將碳排放歸零呢?其次,企業要將碳排放歸零,必須依據科學方法來建立一個符合碳中和標準的規劃。在此,我們分享企業的碳中和標準。碳中和是整體碳排放的正負加總為零,故又稱為“凈零標準”(net-zero standard)。
       
      在國際上,最近幾年才開始建立企業的凈零標準,其中以國際科學碳目標組織(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SBTi)最知名,也最具權威性。這個標準之所以不容易建立,是因為企業碳中和目標往往要20年、30年,甚至40年才能達成,其背后的脫碳軌跡必須要有科學依據的支撐,而不能是空口白話。換句話說,企業碳中和目標下的脫碳路徑,應該和國際上主要碳中和目標的脫碳路徑相吻合,其中包括《巴黎協定》、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等。由于這種規劃在科學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直到最近這樣的標準才出現。
       
      以科學碳目標組織所建立的“企業凈零標準”(Corporate Net-Zero Standard)而言,企業要達到碳中和,必須完成四個關鍵要素。第一,企業要為它自己設定五年到十年的短期減排計劃,而該計劃目標下的脫碳路徑必須和人類碳中和目標的脫碳路徑相互銜接。第二,企業要為自己制定長期的科學碳目標,在2050年前將二氧化碳排放降到一個非常低而不能再消減的標準。第三,企業在轉型期間要采取越價值鏈的減排行為,不僅要把范圍3排放降到零,還要致力于氣候投融資。第四,企業對于沒法再消減的剩余碳排放,要以碳移除和碳封存來消減之。
       
      具體而言,“企業凈零標準”包含四個關鍵要素,分別是:短期關鍵、長期關鍵、超越價值鏈的減排,以及剩余碳排放的消減。由這四個關鍵可知,當企業連自身碳排放都沒核算清楚時,它連談碳中和的立足點都不具備。另外,企業碳中和明顯包括范圍1、范圍2和范圍3的碳排放,當企業只凈零了范圍1及范圍2的碳排放,實在不能自稱“碳中和”。
       
      那么,依據這樣的碳中和標準,國內自稱獲得碳中和證書的企業,真的達到了凈零目標嗎?讓我們一家國內知名的金控集團為例,評估它的碳中和進度。該集團2021年可持續發展報告書上有一張很大的圖片,展示它的碳中和證書。但是當我們進一步仔細閱讀報告書時,發現該集團以小字說明了它所謂的“碳中和”,不僅只覆蓋范圍1及范圍2的碳排放,而且只包括當年的碳排放。換言之,這份碳中和證書里的“碳中和”,沒有時間的概念,沒有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的概念,沒有價值鏈的概念,沒有超越價值鏈的概念,更沒有科學依據的概念!
       
      今天很高興能在此和各位分享氣候變化之下的全球備戰情況。事實上,各國政府、企業及社會組織都已積極備戰,從建立規范、展開研究,到完善制度、投入資源,做了很多努力。同時,企業面對碳挑戰,被要求展開碳核算,進行碳披露,制訂碳中和目標。
       
      整體而言,我們的分享有幾點總結。首先,在碳核算方面,國際標準啟動早,建立得比較完整,國內方法學必須積極跟上,特別是范圍3碳排放標準。其次,國際大企業從本世紀初開始碳披露,已經累積了相當的經驗和數據。反觀國內,現階段披露率不足,未來有很大的成長空間。第三,碳中和標準需要科學支撐,在國際上也才建立不久,而國內的認識比較不足,目前應該著重為企業建立正確概念。第四,對于企業,碳挑戰是危機,同時也是契機。企業應該化危機為契機,為自己建立穩固的碳優勢。讓我們共同期勉企業能不畏艱難,沿著價值鏈發揮自身的減排影響力,以迎向綠色低碳的美好未來。謝謝大家的聆聽!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

      省區市分站:(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各省會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場,碳平臺)

      華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莊保定、山西太原、內蒙】東北【黑龍江哈爾濱、吉林長春、遼寧沈陽】 華中【湖北武漢、湖南長沙、河南鄭州】
      華東【上海、山東濟南、江蘇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溫州、福建廈門】 華南【廣東廣州深圳、廣西南寧、海南??凇?/span>【香港,澳門,臺灣】
      西北【陜西西安、甘肅蘭州、寧夏銀川、新疆烏魯木齊、青海西寧】西南【重慶、四川成都、貴州貴陽、云南昆明、西藏拉薩】
      關于我們|商務洽談|廣告服務|免責聲明 |隱私權政策 |版權聲明 |聯系我們|網站地圖
      批準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信息部 國家工商管理總局? 指導單位:發改委 生態環境部 國家能源局 各地環境能源交易所
      電話: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網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家工信部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6041442號-7
      中國碳交易QQ群:?6群碳交易—中國碳市場??5群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台湾佬中文222vvv娱乐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