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碳:影響消費者和公眾信任
除碳排放數據造假外,目前企業關于“洗碳”的行為同樣值得引起關注。
借鑒“漂綠(Greenwashing)”的定義,“洗碳(Carbonwashing)”指企業為了獲得合法性利益,就碳問題“說的比做的多”的一種行為。
自2020年9月中國提出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標以來,部分行業、企業積極行動。能源行業、鋼鐵水泥等傳統制造業、互聯網科技企業、金融行業等企業快速加入碳中和隊伍,相繼發布碳中和承諾、行動路線圖等。企業關于碳中和的公告、承諾、聲明、宣言、倡議,以及“零碳產品”等層出不窮,甚至有的上市公司因“蹭熱點”“搶頭彩”心切,提出了超越發展階段的目標,主動或被動扣上碳中和“帽子”,收到了交易所關注函。
關于碳中和的公關傳播、市場推廣已經演變為潛在風險的來源。一方面,企業的聲明、出版物和資訊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減碳目標,另一方面企業切實的行動和具體的減碳舉措不足,這種“洗碳”行為將逐步影響了消費者、利益相關方和公眾對企業的信任。
除了行動與雄心不符,企業還存在多種“洗碳”行為。斯坦福大學的尹(SohYoung In)博士和東京工業大學的舒馬赫(Kim Schumacher)博士在《洗碳:與碳數據相關的一種新型ESG漂綠》一文中歸納了10種企業“洗碳”的行為,其中兩種與企業的公關傳播有關,八種與碳排放的MRV(Monitoring、Reporting、Verification,即監測、報告、核查體系)體系有關。
表:企業的10種“洗碳”行為
“洗碳”代表了一種系統性的市場層面的信息披露失敗和負外部性,它以獨特的方式影響著企業、利益相關方和整個社會。隨著“洗碳”事件的增加,其誤導性信息或未經證實的聲明將發生在碳數據監測、采集、分析、應用的各個階段,“洗碳”可能會成為對國家雙碳戰略的最嚴重和重大的風險之一。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