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場建設過程中,精準可靠的溫室氣體排放數據是
碳交易的基礎。2030年前碳達峰和2060年
碳中和的氣候行動目標,將驅動我國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發生根本性的變革。國家出臺各種舉措來推進
碳減排和
碳中和,其中開展
碳交易就是重要措施之一。而與之相應的,則是要解決
碳排放量的碳核算問題,以何種準則、何種方法進行
碳排放核算,碳核算的數據又從何而來的問題。由于控排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是核準企業排放量,確定其是否要購買碳排放配額才能達標,因此厘清企業的碳核算方法和數據來源是核查企業碳排放量的重中之重。
碳排放配額和核證自愿減排量是碳交易主要品種。2021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啟動。目前我國碳交易市場有兩類基礎產品,一類為政府分配給企業的碳排放配額,另一類為核證自愿減排量(
CCER)。配額對應的是“排放”,而
CCER對應的是“抵消”。碳市場按照1:1的比例給予CCER替代碳排放配額,即1個CCER等同于1個配額,可以抵消1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排放,《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規定重點排放單位每年可以使用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抵銷碳排放配額的清繳,抵消比例不得超過應清繳排放配額的5%。CCER增加供給量,一般而言CCER可申請的項目較多,因此CCER交易
價格較
碳配額通常更加便宜,控排企業會考慮優先購買符合條件的CCER來抵消碳排放。
碳交易體系總量和總體
節能減排目標相匹配,總量將隨著時間推移逐步下降。這能向市場傳遞出
碳價長期將上漲的價格信號。目前,碳排放配額是免費分配,分配的基準值是國家參照企業所在行業內相對先進的碳排放水平來確定的,一家企業每年獲得的配額就是這個基準值乘以企業當年的實際產量,產量越高,配額越多;但同時,產量越高也意味著碳排放量越高。所以,技術先進、減排能力強的企業碳配額就會產生盈余;反之,技術落后、減排能力差的企業碳配額就會產生缺口。而且,隨著時間推移,國家對基準值的標準設定會越來越嚴,這也意味著每家企業所獲得的配額會逐年降低。
每一輪交易期(例如一年)結束后,控排企業需要向政府提交足夠的碳排放額度以抵消它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根據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管理要求,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按全國統一的《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發電設施》進行核算,其余行業重點排放單位,繼續根據所在
試點省市的核算指南進行核算報告及交易
履約。
我國目前的碳配額制度和碳交易主要針對的是重點排放單位企業。根據《全國碳排放權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方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含自備電廠)和航空等八個行業中年度綜合能源消費量1萬噸標準煤(約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及以上的企業或經濟主體(簡稱成“重點排放單位”)。各省級、計劃單列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可根據本地實際適當擴大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行業覆蓋范圍,增加納入的重點排放單位,報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備案。
碳交易市場建設加快,海南國際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獲批設立,或主打藍碳產品市場化交易。3月18日,海南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組織召開海南國際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籌建推進會,預計今年下半年開業運營。海南國際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擬注冊在三亞。據悉,海南國際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將通過藍碳產品的市場化交易,推動海南的藍碳
方法學成為國際公認標準,并納入國際海洋治理體系。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