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國務院關于支持
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外發布?!兑庖姟诽岢?,要“推動
北京綠色交易所在承擔全國自愿減排等
碳交易中心功能的基礎上,升級為面向全球的國家級
綠色交易所,建設綠色金融和可持續金融中心”。
近日,央廣網記者專訪了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全國
碳排放交易體系總體設計技術
專家組負責人張希良教授,就北京綠色交易所升級國家級綠色交易所的背景和意義進行了解讀
北京綠色交易所的前身是2008年8月5日成立的北京
環境交易所,2020年更名為北京綠色交易所有限公司(簡稱為北京綠色交易所)。
這次,北京綠色交易所升級為“面向全球的國家級綠色交易所”,張希良認為意義十分重大。
一方面,從制定規則的角度看,全球
碳市場是全球氣候治理一個很重要的方式。北京綠色交易所升級以后能夠在全球
碳市場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在全球碳市場的規則制定中將會有中國的聲音,體現發展中國家的立場。“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角色,將從貢獻者、參與者轉變為引領者”。
另一方面,從市場功能的角度來說,全球碳市場是一個資源性市場,涉及到很多相關設計的交易,這些交易將來會通過國家級綠色交易所來落實。北京綠色交易所的升級為全球的碳市場的建設提供了支撐作用,也將有力支持中國“雙碳”目標的實現。
北京綠色交易所是國家發改委備案的首批中國自愿減排交易機構。2013年11月28日,北京市碳排放權市場正式開市交易。
2021年7月16日,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在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啟動,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場就此誕生。
同樣是2008年8月5日掛牌成立,同樣作為全國性的碳市場,北京綠色交易所和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的差異化主要體現在哪里?
這就涉及到我國碳市場的交易品種。目前,我國的碳市場的現貨交易有兩種類型,一是配額,一是項目減排量。
前者是政府向納入管控范圍的重點排放行業重點排放企業發放的碳排放權許可,同時要求控排企業每年向政府報送碳排放數據并根據實際排放情況清繳
碳配額,企業之間的
碳配額余缺可以通過市場交易進行調劑,由此建立起強制性的碳配額市場。
后者是非重點排放行業企業的自愿減排項目產生的減排量,比如《京都議定書》框架下的清潔發展機制(
CDM)項目和中國核證減排(
CCER)項目產生的減排量,經過核證后可以進入碳市場進行交易,既可以用于重點排放企業的碳抵消,還可以用于政府、企事業單位、金融投資機構和個人的自愿
碳中和。
簡而言之,上海能源環境交易所是基于碳配額的交易,北京綠色交易所是基于自愿減排項目減排量的交易。
“從覆蓋量的角度來說,肯定是碳配額的市場量大”,張希良表示,“但從自愿的角度來說,減排量的市場未來潛力很大”。自愿交易市場對目前碳市場覆蓋以外的企業,比如互聯網企業、金融機構等的
碳減排將發揮很大的拉動作用。
這對北京綠色交易所來說“是一個新的機遇”。
2011年,全國碳市場
試點工作啟動。當時,國家發改委批準了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及深圳開展碳排放權交易
試點。北京環境交易所的前身即是北京試點。后來,全國碳市場明確把上海交易所作為全國碳市場的交易場所,北京環境交易所也面臨著轉型的挑戰。
北京抓住了這次機會,改革了綠色交易范圍,增加了更多交易品種,繼續發展自愿減排的交易市場。北京綠色交易所基于減排量的交易,可以作為抵消機制,服務于配額的強制性碳市場。
“目前來看,全國碳交易市場將覆蓋八大高耗能行業,企業加起來8000多家左右,還有大量企業并沒有被覆蓋,比如像蘋果、寶馬汽車等企業雖然沒有納入,但是它們也有碳中和的需求。北京綠色交易所將來可以通過減排量來幫助這些企業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作為自愿的交易市場,未來的發展潛力是非常大的。”
張希良對北京綠色交易所的前景十分樂觀。因為碳市場從誕生的時刻起就是一個標準的國際化市場,北京綠色交易所升級為面向全球的國家級綠色交易所,意味著有更多的國際投資者會到中國碳市場進行投資。但是,張希良也坦言,在碳交易國際化進程中依然會遇到很多難點。
比如說,在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達成的協議第六條提出了基于各國自愿合作(Voluntary Cooperation)來實現自身減排承諾的兩種市場機制。雖然協議達成了,但目前還沒有具體措施和實施方案,“這恐怕需要一段時間”。
其次,全球性的交易不光是企業的行為,還需要國家層面的認可。“全球的市場交易潛力很大,價值很大,但真正做起來挑戰也很大。”
張希良認為,北京綠色交易所升級為“面向全球的國家級綠色交易所”,不僅能體現中國聲音,提供中國方案,也為將來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領域發揮領導作用提供了一個“重要抓手”。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