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
碳市場是我國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和推動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核心政策工具,也是我國碳定價的主體形式。2017年我國發布《全國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率先啟動全國
碳排放交易體系。2025年3月26日,生態環境部發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工作方案》,標志著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首次擴大行業覆蓋范圍工作正式進入實施階段。此次擴圍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預計新增約1500家重點排放單位,覆蓋碳排放量將從52億噸躍升至82億噸左右,覆蓋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60%以上。這意味著,投資融資、設備更新等多重需求將隨之增長,驅動新場景、新業態、新職業創新發展。
促進金融服務創新。根據中國碳市場優化設計和綜合評估模型測算,全國碳市場首次擴圍后將平均每年帶動社會總投資2500億元—3500億元,資金需求巨大。
碳金融是建立在碳排放權交易的基礎上,服務于溫室氣體控排的金融活動,碳市場融資工具、碳市場交易工具和碳市場支持工具的創新發展均與碳市場密切聯系。全國碳市場擴圍后,特別是碳排放配額從免費分配逐步轉向免費和有償相結合之后,涉碳投資和金融服務規模將持續擴大。鑒于此,應充分發揮碳定價功能,推動各地在積極穩妥探索創新碳資產質押融資、碳資產回購、碳資產
托管等金融業態的同時,加強制定面向建材、冶金等行業的轉型金融標準,實現財政資金、
綠色金融與轉型金融協同發力,引導和撬動更多資金支持傳統產業節能降碳轉型升級。
驅動設備更新換代。碳排放數據質量是保障全國碳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的生命線,重點行業企業納入全國碳市場后,對能源消費和生產過程中各項數據的計算要求更高,一些具備條件的企業還涉及化驗檢測,急需對有關器具、設備、儀表、信息系統等進行配備、更新和數字化改造,以提升數據精細化、智能化管理水平。與此同時,碳市場將通過激勵先進、約束落后的機制驅動降碳,擴圍初期將基于強度控制分配配額,再逐步轉向對標行業先進水平進行配額分配,企業將分階段開展節能降碳改造,重點用能設備和生產設備更新換代需求將逐步釋放。因此,相關行業需主動適應碳監測、
碳計量、碳捕捉和節能提效、燃料替代、工藝流程再造、資源循環利用等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加強有關技術裝備研發和產業化發展,培育新的增長點,提升發展“含綠量”。
釋放專業服務需求。全國碳市場擴圍后,重點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核查、計量檢定校準、煤樣化驗檢測、能
碳管理平臺建設、碳市場培訓教育等方面將釋放大量需求,為相關第三方專業服務業態發展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低碳環保、檢驗檢測、檢定校準、培訓教育、能源和環境信息化等領域企業應搶抓發展機遇,挖掘服務需求,拓展服務場景,提升服務質量,打造
碳資產管理服務綜合供應商。有關服務業較為集中的地區要加強規劃引導和政策支持,推動企業業務轉型迭代,創新開展
碳資產管理服務,提升碳市場服務規模,打造低碳服務高地,形成規模效益和品牌效應。
擴大涉碳就業規模。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向縱深推進,綠色低碳職業不斷涌現,2022年版國家職業分類大典中已有134個綠色職業。涉碳職業除了官方發布的碳排放管理員、
碳匯計量評估師等新職業之外,社會上也出現了碳資產管理師、碳資產評估師、碳排放交易師、碳金融顧問等職業需求。全國碳市場擴圍后,直接相關的碳排放監測員、核算員、核查員、交易員、咨詢員等碳排放管理從業人員將顯著增加。相關部門需加強碳排放管理各類教材開發,優化專業課程體系,擴大碳排放管理人才培養規模,建立碳排放管理員職業標準,健全碳排放人才評價體系,提升碳排放管理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和能力,助力全國碳市場高質量發展。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