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國元證券、財達證券、招商證券、國信證券、興業證券、長城證券、廣發證券7家券商齊發公告稱,獲得證監會復函,公司自營業務可以在境內合法交易場所參與
碳排放權交易。包括此前已獲準的券商,當前業內已有15家券商的自營業務可參與
碳排放權交易。
熟悉
碳市場的某資管機構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券商這一業務資格擴容,對
碳市場發展、碳定價機制,以及促進實體經濟低碳轉型都具有積極意義。他還提到,目前券商對碳資產回購交易、碳質押業務、場外掉期等
碳金融相關業務的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
不過,由于券商尚不能直接參與全國碳市場交易,商道咨詢首席
專家、商道融綠董事長郭沛源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短期內,預計斬獲業務資格的券商將會在地方
試點市場、自愿碳市場,通過各種方式開展“首單”創新,打造碳金融品牌,積累經驗。
超10家券商獲資格
碳排放權交易,是通過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助力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
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
對于券商而言,碳排放權交易指的是其作為交易對手方,向市場提供國內外碳排放權品種現貨的雙向交易報價。國泰君安證券副總裁、機構與交易業務委員會總裁羅東原曾撰文稱,這可以有效降低市場流動性不足帶來的交易成本,服務于客戶的建倉、變現等需求,主要適用場景是排放單位
履約交易、盈余配額變現、減排量變現等。
新獲準入場的7家券商均表示,將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及復函要求,以服務實體經濟、降低全社會減排成本、推進經濟向
綠色低碳轉型升級為目標,合規、審慎開展業務,并將相關業務納入公司全面風險管理體系。
從整個行業來看,算上上述7家券商,當前行業內已取得碳排放權交易資格的券商至少已有15家。去年2月初,中信建投、東方證券、申萬宏源證券、華泰證券、中金公司、華寶證券等相繼公告稱,獲準自營業務參與碳排放權交易。中信證券和國泰君安證券則已分別于2014年、2015年獲得上述業務資格。
瞄準碳金融“首單”
“不過,目前全國碳市場尚不允許投資機構和個人參與交易,因此雖然券商紛紛發力業務資格,但暫時還不能直接參與全國碳市場。從這個角度看,券商取得自營業務的碳排放權交易準許,主要還是為以后的業務做準備。”郭沛源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短期內,預計券商會在地方試點市場、自愿碳市場通過各種方式開展“首單”創新,打造碳金融的品牌,積累經驗。
從實踐來看,前述早已獲得業務資格的券商確實在開創“首單”業務上動力十足,并參與和創設了多種多樣的碳金融產品,包括但不限于碳資產交易、碳資產交易回購、
碳配額遠期交易、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
CCER)交易、碳資產質押貸款風險緩釋工具等。
今年以來,具備業務資格的券商也是積極投身各地碳市場。年初,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達成首批次7筆碳回購業務,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華寶證券、東方證券、華泰證券、國泰君安、中金公司等均有參與。11月初,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發布《借
碳交易業務細則》后的首批借
碳交易業務,參與方不乏中信證券、中信建投、中金公司、東方證券等券商的身影。11月末,廣東省碳排放配額線上抵質押融資業務的啟動儀式備受矚目,首家碳資產處置交易合作方為國泰君安證券。
在業內看來,券商競相追逐該項業務資格的動因,在于碳市場有望帶來新的業績增長機會。據羅東原介紹,經過近幾年的摸索和創新,當前券商在碳市場中扮演了信息和服務中介、交易中介、融資者和產品提供方四種角色,發展出了五種成熟的業務模式——碳排放權交易、
碳減排量購買交易、買斷式回購交易、碳配額對減排量置換交易和碳抵消/中和交易。其中,碳排放權交易是最基礎和主流的業務模式。
多重政策利好釋放
值得一提的是,金融機構進入全國碳市場的政策利好信號早已釋放。就在今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生態環境部、金融監管總局、證監會聯合印發《關于發揮綠色金融作用 服務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提出,在穩步擴大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行業覆蓋范圍,逐步豐富交易品種、交易主體和交易方式的同時,充分利用市場現有金融市場基礎設施體系,整合優化碳市場交易、清結算等制度安排,研究完善碳市場相關準入、交易、服務等技術規范,穩步推進金融機構參與全國碳市場建設。
與此同時,全國碳市場也即將迎來首次擴圍,這是又一個積極的信號。
據了解,全國碳市場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啟動交易,目前已完成兩個履約周期的配額交易與清繳工作。不過,全國碳市場當前僅覆蓋電力行業,尚不完整。郭沛源認為,雖然我們已經建成全球最大的碳市場(按照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計),但累計交易金額較少,資產流動性仍待提高。
根據生態環境部9月發布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水泥、鋼鐵、電解鋁行業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水泥、鋼鐵、電解鋁行業將于2024年年內正式納入全國碳市場。納入后,全國碳市場覆蓋排放量將占全國總量的六成左右。
“全國碳市場的擴容,不管是碳排放權市場覆蓋的行業擴容,還是參與碳排放權交易的券商擴容,對于碳市場發展、碳定價機制和促進實體經濟低碳轉型,都有著積極意義。”有熟悉碳市場的某資管機構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稱。
上述人士表示,碳排放的行業擴容,也需要參與交易的主體和機構擴容,需要更多資金進入碳市場,這樣才有利于提升市場流動性和
價格形成機制,也有利于盤活企業端的碳資產,獲取降碳資金。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1月1日至12月24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成交量1.84萬噸,成交額176.83億元;截至2024年12月24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6.26萬噸,累計成交額426.02億元。
“長期看,券商等金融機構在碳市場中能否發揮積極作用,還需要看監管部門如何在碳市場的減排屬性和金融屬性之間掌握平衡。”郭沛源說。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