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
碳排放交易制度 擴大
碳排放市場范圍#e#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也叫碳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的一項重要制度創新,也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落實國際減排承諾的重要政策工具。
2011年起,
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東、湖北、深圳、福建、四川等省市陸續建立起了9個地方碳市場。經過10年的努力,2021年7月,全國碳市場開始上線交易,首批納入了2000多家發電企業,覆蓋全國總排放量約40%。如今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已滿3年。截至2023年底,該市場已納入2257家發電企業,累計成交量約4.4億噸,成交額約249億元,是全球覆蓋排放量最大的市場。
碳排放權交易基本原理,是在確定年度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前提下,為每個負有減排義務的排放單位分配具有一定期限的碳排放額度,排放單位如減少排放,可把結余額度進行出售,以有償方式轉讓給其他單位。由此,碳排放配額成為一種可交易“資產”,各排放單位都有了加強減排的激勵因素——省下的額度可賣錢,額度不夠得花錢。
看似簡單的原理背后,卻是難以運行良好的現實。
“無論是交易覆蓋的溫室氣體種類和行業范圍,還是交易的具體產品和參與主體,抑或碳排放配額的總量和分配方案等,都是既復雜又專業的問題,涉及利益重大,牽涉因素眾多,并且高度依賴相應注冊登記機構、交易機構、技術服務機構的規范運行和高效服務。必須有公正透明、科學專業、系統完備的制度體系予以保障。”北京大學法學院研究員、北京大學
碳中和研究院雙聘研究員鞏固說。
為了健全全國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今年5月1日,《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施行,確立了多部門協作的監管體制,對重點排放單位和技術服務機構的義務和職能作出細化規定;并且針對各方主體設置了嚴格責任,創新了核減碳排放配額、信用懲戒等責任形式,構建起全方位的監管體系,為碳排放權交易的規范實施和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如今,碳市場擴圍工作正在加速推進。根據生態環境部日前發布的《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指南 鋼鐵行業(征求意見稿)》和《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查技術指南 鋼鐵行業(征求意見稿)》,今年年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除了現有的電力行業以外,還將納入鋼鐵、水泥、鋁冶煉等重點排放行業。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