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權交易,顧名思義,就是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權當作商品
買賣。交易前,政府部門將規定時期內的碳排放額度分配給企業等重點排放單位。如果該單位的實際排放低于配額,就可以把剩余的碳排放配額放在市場中出售,反之如果實際排放超過配額,則需要從市場上購買。重點排放單位有
履約義務,也就是在規定時限內足額清繳其碳排放配額。在“雙碳”目標下,碳排放權交易成為重要政策工具。
全國碳市場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啟動交易,目前僅納入發電行業,覆蓋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約51億噸,是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全國碳市場已完成兩個履約周期,第一個履約周期是2019—2020年,2021年年底之前完成履約,第二個履約周期是2021年、2022年,2023年底之前完成履約。
“市場上供不應求。相比第一個履約周期,第二個履約周期配額收緊,有盈余的企業也‘惜售’,供給減少,同時市場預期未來配額發放會收緊,需求增加,價格就上漲。”東南大學長三角
碳中和戰略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王培紅分析。前兩個履約周期,配額實行免費分配,采用基準法計算,碳排放基準值是影響企業獲得配額多少的主要參數。對比2019—2020年、2021年、2022年各類燃煤發電機組碳排放基準值,數值逐年降低,降幅約為4.9%—18.4%。
今年以來,碳市場價格呈現上漲態勢,進入4月后,與以往履約期過后市場整體交易意愿大幅減弱不同,碳配額買入需求及成交量、價格都處于歷史同期較高水平。
短期市場行為背后是政策催化。2月,《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公布(下稱《條例》),5月1日起正式實施。在履約管理方面,重點排放單位未按照規定清繳其碳排放配額的,將按照未清繳的碳排放配額清繳時限前1個月市場交易平均成交價格,處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罰款。
對比此前生態環境部的管理辦法,若企業拒絕履約,罰款金額僅為2萬—3萬元。業內人士透露,由于罰款數額較低,此前少量未按時履約、配額缺口較大的企業存在僥幸心理,有“以罰代繳”的心態,《條例》發布后開始陸續購買配額,希望以較低成本完成履約義務,增加了市場需求。
雖然碳價創下新高,但王培紅認為,對比國外主要碳市場,國內配額價格波動仍處于合理區間。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排.放_交^易=網 t a n pa ifa ng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