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助力推動企業綠色低碳轉型
碳交易又稱為碳排放權交易,通常情況下,政府根據一定規則將碳排放配額分配至企業。如果未來企業排放高于配額,需要到市場上購買配額。與此同時,部分企業通過采用
節能減排技術,最終碳排放低于其獲得的配額,則可以通過碳交易市場出售多余配額。雙方一般通過碳排放權交易機構進行交易。
碳交易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過支付另一方獲得溫室氣體排放配額,買方可以將購得的配額用于減緩溫室效應從而實現其減排的目標。在6種被要求排減的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為最大宗,所以這種交易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為計算單位。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制度創新,更是落實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
全國低碳日重慶主場活動中發布的重慶碳市場擬擴容名單。余常海攝
早在2012年,重慶就成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
試點省市之一。2014年,重慶市政府在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集團掛牌成立“重慶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正式啟動碳排放權交易。
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集團綠色資源交易分中心主任曹竹介紹,重慶碳市場交易指標共3類,用于強制
履約的重慶碳排放配額(CQEA)、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
CCER)和重慶核證自愿減排量(CQCER)。試點初期,重慶碳市場納入管控的主體為碳排放量超過2萬噸/年的工業企業,運行初期共納入242家企業,隨著部分企業關停并轉退市和發電企業被納入全國碳市場(按國家要求不再參與地方碳市場),此次擴容前,重慶碳市場有152家企業參與。
經過近十年發展,如今,重慶碳市場政策體系逐漸完善,市場運行有序規范,交易規模穩步提升。
來自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的數據顯示,自2014年6月開市交易以來,重慶已完成了8個年度履約和交易工作。截至2023年6月30日,累計碳交易量4139萬噸,交易金額8.76億元,推動企業自主實施50余個工程減排項目,減碳效益約800萬噸/年,為重慶完成國家下達的
碳減排目標,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發揮了重要作用。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