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碳市場制度設計符合中國國情
作為一個重大的全球性挑戰,氣候變化事關人類未來和各國發展,而
碳交易是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制度安排。據不完全統計,至少已有130多個國家制定了與
碳中和相關的應對氣候變化長期目標,60多個碳定價機制正在運行。
而中國碳市場建設雖然啟動不足兩年,但也備受關注。“碳市場會不會走得太慢了”“碳減排會不會影響經濟”……對于市場上的這些疑問,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教授、所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張希良詳解了我國碳市場為何選擇了這樣的制度設計。
“全國碳市場制度設計符合中國國情。”張希良強調,一個國家的碳市場要真正建成、落地,首先應該符合我們國家的國情。“我們國情和歐美是非常不一樣的,我們有50%煤用在了供熱發電行業,而80%能源相關的
碳排放來源于發電和工業部門,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建立全國碳市場的時候選擇把發電和工業作為重點。”他解釋。
此外,張希良還談到,中國碳市場在起步時并不是基于總量的碳市場(mass-based)而是基于強度的(rate-based),這樣能盡量降低企業的成本,并將其對經濟的影響降到最低。“從碳排放控制上來說,中國也是以強度控制為主,總量控制為輔的。這與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階段和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大政策也是相協調的。”他分析。
當然,張希良也表示,制度設計并非一成不變的。我國碳市場目前是一個Rate-based碳市場,未來也要逐漸向Mass-based碳市場轉變;碳市場配額分配目前以基準法為主,但是隨著我們電力市場化向前推進,也可能國內有一定比例可以進行
拍賣。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n g.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