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5年開始,中國
碳市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05—2012年,中國清潔發展機制(
CDM)為
新能源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原始資金,這段時間中
碳減排11.02億噸,每噸減排產品(CER)
價格約為100元,收益超過1100億元人民幣。第二階段是2013—2020年,中國在京、津、滬、渝四大直轄市和廣東、湖北、深圳、福建、四川開展了區域
碳交易試點,但
試點的交易規模、
價格、流動性有限。從2021年開始,發電行業首先被納入了全國統一的強制
碳交易市場,市場配額總規模45億噸,被分配在電力行業中年排放量2.6萬噸以上的2162家發電企業中,當年交易量不到2億噸,交易金額不到100億元,換手率不到2%??陀^地評價,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統一的強制
碳市場第一個
履約期完美收官,市場運行健康有序,交易價格穩中有升,促進了企業減排和
綠色低碳轉型。當然,與歐盟碳市場相比,中國碳市場在規模、價格、流動性、投融資功能上還有一定差距。2021年,歐盟碳市場的配額只有中國的1/3,交易量卻超過100億噸,交易金額超過680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5萬億元),換手率高達770%。當然,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結構以制造業為主,能源結構以煤為主,金融機構以銀行業為主,碳市場處于這樣的發展階段與水平是可以理解的。
中國新能源企業目前主要還是在自愿碳市場獲得收益。截至2021年年底,我國現有的9個交易機構累計交易4.43億噸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金額超過40億元,單價只有10元/噸。相比全國碳市場配額配額價格約為50元/噸,中國注冊CDM項目產生的減排量(CER)價格為100元/噸,我國自愿碳交易市場仍有一定發展空間。
未來,八大行業全部進入我國強制碳市場后,配額會達到70億~80億噸,是歐盟碳市場的5倍以上。如果我國強制碳市場循序漸進地實現金融化,交易量與交易金額可能會分別超過600億噸與10萬億元。因此,如果80億噸碳中有5%可以通過采購抵銷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可創造4億噸的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規模,若以200元/噸
碳價計算,交易金額可達800億元。
2021年,國務院賦予
北京綠色交易所更高的使命:在承擔全國自愿碳市場減排等碳交易中心的定位基礎上,升級為面向全球的國家級交易所,建立綠色金融和可持續金融中心。
北京綠色交易所希望全力以赴地推動建設有效性、穩定性、流動性的全球自愿碳市場建設,搭建全球性
碳信用交易
平臺,為投資者提供更高質量、更具有透明性
碳信用產品, 積極探索綠色資產跨境轉讓,探索國內碳信用廣泛用于國際抵消,同時借鑒國際碳市場中
碳金融產品等成熟經驗,積極開展自愿碳市場的
碳金融創新。北京綠色交易所作為全國自愿碳市場的交易
平臺,將全力以赴地為企業新能源資產的碳收益提供服務、作出貢獻。
總之,在
碳中和與碳關稅的背景下,作為世界上
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中國碳市場的挑戰前所未有。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北電力大學原校長劉吉臻院士統計研究,2021年中國能源消耗約占全球的26.5%,
碳排放接近全球的30%。中國的煤耗約占全世界的52.8%,超過全球的一半,碳排放比美國、歐盟與日本的總和還要多。以中國的經濟、能源與金融結構,實現
碳中和的壓力巨大。
我們同樣也擁有機遇。中國擁有全球最龐大的新能源體系,2021年,新能源裝機總量超過6億千瓦,約占全球的80%;儲能產能約占全球的70%;新能源裝備制造能力占全球的60%;新能源電動車產量占全球的50%以上。中國廣闊的市場、充沛的新能源資源、成熟的產業鏈,同時擁有一批世界級的新能源企業??傊?,中國碳中和與碳市場“挑戰前所未有,機遇千載難逢,對策綠色金融”。因為國際碳中和有點類似于奧運會,各國都在競賽,競賽低碳技術、競賽低碳產業、競賽低碳金融,雖然目前還有很多問題,包括在觀念上、在利益上還無法達成全部共識,但是毫無疑問,碳市場,特別是自愿碳市場對于碳中和具有重大的溢出效應、激勵機制。如何將中國超過100億噸的碳排放進行中和,同時將我們的新能源產業體系發展得技術更高、速度更快、實力更強,就必須要大力發展碳市場。
據研究,人類社會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背后依賴于債券市場,第二次工業革命依賴于股票市場,這一次工業革命除了債券市場、股票市場外,還需要一個新型的金融市場——碳市場的支撐。如果中國能夠將碳市場做大做強,就可以以最低成本與最高效率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通過抓住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當然,這一切的一切還需要時間,中國碳市場不可能馬上就具備很大的規模、強大的流動性與很高的價格,但我們充滿希望。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