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電企業碳交易工作成效
全國碳市場整體運行平穩。截至2022年10月28日,累計成交量1.96億噸,其中,第一個
履約期成交量1.79億噸。成交均價43.93元/噸,其中第一個
履約期的成交均價為42.85元/噸。累計成交金額86.0億元,其中第一個履約期成交額76.6億元。全國碳市場以大宗協議交易為主,占80%以上。第一個履約期履約完成率99.5%,其中,央企履約完成率100%。
碳減排和碳交易認識顯著增強。從開立賬戶、核算核查、配額測算、配額分配到上線交易和清繳履約的全過程,發電企業對碳市場、碳交易的全鏈條管理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并切身感受到碳市場對企業經營、管理的意義和影響。
煤電清潔高效利用持續推進。推動存量煤電節能改造、供熱改造、靈活性改造,淘汰低效率落后煤電機組,促進能效水平進一步提升。本次調研的100多家電廠
案例,2021年單位火電發電量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862克/千瓦時,同比下降1.3%,降幅比行業高0.8個百分點。
碳排放管理效能進一步提升。制度體系建設逐漸完善。制定碳交易管理制度,明確各級單位碳交易工作職責,加強統籌管理,理順工作流程。數據管理日趨規范。企業認真執行數據質量控制計劃,加強碳排放數據體系化、標準化、信息化管理,進一步提升了碳排放數據的精細化、準確化、規范化。本次調查的五大發電集團和九家地方電力集團企業碳元素實測率從2018年的50%左右提高到2021年的100%。
減排成本降低渠道進一步拓展。首個履約期允許企業使用
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抵銷5%的應清繳配額量,有利于降低單位發電量碳排放強度和控排企業履約成本,對
新能源快速發展、增加
新能源企業效益發揮了一定作用。另外,
碳資產管理為企業低碳轉型帶來機遇,對未來吸引資金技術投入到節能減碳、新能源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低碳技術創新步伐進一步加快。探索開展低碳技術研發與實踐,堅持技術引領,加大大規模低成本
碳捕集、封存與利用技術研發、示范與應用,實現可持續減污降碳。
經過一年多的運行,總體來看,全國碳市場基本框架初步建立,
價格發現機制作用初步顯現,企業減排意識和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促進企業減排二氧化碳和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的作用初步顯現。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