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全國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上線交易一周年。在這一年里,全國
碳市場交出了怎樣的一份答卷?同期召開的“2022中國國際
碳交易大會”上,曬出了這樣一組成績單:交易量突破1.9億噸,交易額突破84億元。經過一年的實踐,全國
碳市場基本框架初步建立,運行平穩有序,交易
價格穩中有升,促進企業減排溫室氣體和加快
綠色低碳轉型的作用初步顯現。
據上海
環交所披露,全國碳市場自開市以來,首批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每個交易日均有成交,交易量隨
履約周期變化明顯。啟動當天成交量超410萬噸,首日效應過后交易熱度逐步減弱,
履約期前成交量顯著提升,2021年11月、12月總成交量1.59億噸。首個履約期結束后,市場總體交易意愿下降,成交量明顯回落。
在亮眼的成績背后也要看到,市場目前的整體交易活躍度偏低,流動性不足。從時間分布來看,交易較多集中在企業履約的前兩個月,占整體交易量的90%。
業內人士指出,流動性不足會造成
碳價格信號缺乏權威性,難以有效引導企業的
節能減排行為和決策,對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創新的激勵作用也有限。除交易主體類型少、市場流動性較弱等行業普遍關注的問題以外,有
專家分析稱,碳交易也存在著由于市場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風險,因此適時引入風險管理工具,確保企業在碳交易中的風險防范,十分必要。
隨著覆蓋范圍逐步擴大,我國碳市場未來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根據相關規劃,包括電力行業在內,“十四五”期間,預計發電、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紙、航空等8大高耗能行業將納入碳市場,8大行業重點排放單位數量將由發電行業的2000多家擴大到8000至1萬家。據《中國碳市場回顧與展望(2022)》預計,全國碳市場的配額總量有可能會從目前的45億噸擴容至70億噸,覆蓋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60%。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在會上表示,全國碳市場對我國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未來將按照穩中求進、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原則進一步推動全國碳市場發展。
如今,綠色低碳發展已成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金融則是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支柱。為支撐綠色金融發展,本次大會舉行了
碳金融產品的啟動開發和發布儀式。上海環境(601200)能源交易所將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的支持下著手“碳價格指數”開發,打造碳市場價格“風向標”,為主管部門、企業、投資機構等主體制定
碳減排決策提供參考依據,未來可以基于“碳價格指數”進一步探索開發金融產品。
與此同時,由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等十多家機構聯合編寫的首個碳資信標準——《企業碳資信評價規范》正式發布。該資信評價標準的發布為企業提供了全面刻畫企業碳能力的工具,對企業雙碳適應能力的分析評價,對企業主動進行減排降碳行為的價值進行評估,同時接軌傳統信用評級的財務因素并對接金融資源。據悉,碳資信標準將用于綠色信貸、
綠色債券、信托保險等綠色金融業務,提供綠色項目評價依據;應用于各級政府的技能降碳目標與綠色降碳體系,作為各級政府評價低碳企業、低碳園區的依據;應用于相關指數的構建。此外,該標準亦可對接esg評級體系,為評級提供參考。
記者了解到,今年6月,寧波市已正式啟動企業碳資信評價
試點工作,部分金融機構已采用企業碳資信評價等級結果,創新“綠色低碳+普惠金融”的概念,為當地的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便利,節約融資成本。企業碳資信評價的等級結果可以為銀行發放綠色信貸、金融機構發放綠色債券、金融機構申請央行碳減排支持工具提供支持,為碳中和基金、綠色信托、綠色保險等提供參考。下一步,該標準也將在遼寧、河北、河南以及在開展eatns
碳管理體系建設的地方先行應用。
對標全球成熟碳市場,我國碳市場雖規模巨大,但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需要各方凝聚共識,形成強大合力,推動全國碳市場運行機制不斷完善,為我國低碳轉型和綠色發展貢獻力量。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