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權分配和交易規則仍需完善
《中國經營報》: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啟動近一年的過程中,對推進“雙碳”目標有哪些助力?
陳軼:碳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助推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與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和重大制度創新。在低碳轉型的過程中,碳市場無疑是促進減排降碳最有力的政策工具之一,碳市場通過發送
價格信號來激勵低碳行動并避免更多碳密集項目的投資。
全國碳市場運行一年以來,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支撐了首個
履約周期的賬戶開立、分配、
履約清繳、交易結算等工作。國家已納入8大行業進行碳排放管理中,其中鋼鐵行業計劃在2027年碳達峰。減排工作量極大,因此這些行業是分批進場。盡管初期只納入發電行業,但其每年超過40億噸的碳排放量,占全中國碳總排放量的40%。全國碳市場啟動以來,已成為全球最大的
碳配額現貨二級市場。
總體而言,中國碳市場肩負減排重任。碳排放登記結算(武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碳登”)作為碳市場的登記和結算機構,承擔了碳排放權的確權登記、交易結算、分配履約等業務,將有力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樹立負責任的國際減排形象,推動中國按期實現雙碳目標,實現經濟社會
綠色轉型。為了下一步更好地推動
綠色環保以及
碳金融在中國的發展,7月4日,中碳登也與畢馬威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中國經營報》: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落地的過程中,還可以在哪些方面進行優化?
陳軼:碳排放權交易機制通過將溫室氣體控排責任壓實到企業,利用市場價格發現機制發現合理碳價,引導碳排放資源實現有效配置。但當前碳排放權交易制度實踐中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改進和完善。
一是碳排放權交易立法需要完善,完善碳排放權立法,增設程序性的規范,嚴格按照政策制定落實行為。
二是碳排放權分配和交易規則需要完善,盡快由“自下而上”的總量設定模式轉向“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模式,在平衡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基礎上設定總體配額總量。
三是增大對
節能減排、
清潔能源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提高減排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實現自行減排的意愿,這也會客觀上減少對
碳減排權的需求,避免價格快速上漲。
四是注重行業和企業納入碳市場進行交易,除了現有的規模大的電力等重點行業以外,加快全國碳排放權交易覆蓋行業的拓展,盡快將熱力、水泥、石化等重排放行業納入交易市場覆蓋范圍,應盡可能地將更多企業、行業納入強制性減排范疇,同時針對不同地區設計不同的重點排放單位確定的標準,構建整體公平下的差異化納入標準,以保證減排責任與義務的全社會共同承擔,加快“雙碳”目標實現。
五是在參與主體上,除強制碳減排企業、碳抵消企業參與之外,可以逐步實現參與主體的多元化,允許銀行、基金等金融機構等加入,增加市場流動性,促進有效的價格形成。開展更多元主體參與的碳排放期貨交易,有助于形成期現貨市場良性的互動關系。除主體多元化外,制定科學有效的懲罰措施,將對主體納入、總量設定、初次分配、核查報告等行政規制行為的監管劃歸環境監管部門,將對配額交易等市場調節行為的監管劃歸金融監管部門,在對主體監管的同時能更有效地推進碳減排的行為落實。
六是除全國性市場之外,區域性的自愿碳市場也可以扮演補充性角色,依靠更為市場化的手段使企業甚至個人自發性納入碳減排行列中,加速“雙碳”目標實現。
《中國經營報》:碳排放權分配和交易規則是碳市場運行的重要一環,剛剛提到的“要進一步完善碳排放權分配和交易規則”,能否詳細說說?
陳軼:具體來看,碳市場還要密切監測實體企業碳排放情況,對總體配額總量標準進行適時調整,同時,加快碳排放配額由無償分配向有償分配的轉變;加快包括總量設定標準、配額分配標準和碳排放權登記、交易、結算管理規則的可操作化,不斷提高配額分配的科學性。
在配額交易之外,增加碳抵消項目入市的規模,提高可用于碳抵消的比重,增加碳排放權的供給量,避免形成單邊市。目前從各地
試點情況看,通常規定使用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
CCER)碳抵消的比重不能超過初始配額的5%至10%,且
CCER項目的核查政策缺少連續性和穩定性,核查能力供給不足、核查標準化程度不夠。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_交^易=網 tan pa i fa ng . c 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