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碳市場擴容與否取決于什么?
電力行業和工業行業在我國溫室氣體排放量中占據較大比例,分別達到40%左右。
有專家表示,從減排貢獻率來看,相比于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內部結構優化、
CCUS和碳移除技術,能效提升(包括技術進步、結構調整、管理等)在2030年以前仍是我國最主要的
碳減排措施,所占比重高達66%。而經過多年的技術改造,電力行業在節能降耗方面的潛力已十分有限。因此,盡快擴大全國碳市場的行業覆蓋范圍,將工業行業等納入全國碳市場勢在必行。
能源基金會工業項目主任何平在會上指出,要實現2060年
碳中和目標,我國的工業二氧化
碳排放要在2015年基礎上下降95%,而以鋼鐵、水泥、有色、化工等行業為代表的高耗能行業在其中的綜合減排貢獻要占到1/3。
調整工業結構和提高能效,將是未來10年—15年我國工業低碳轉型的重要方向。碳市場工具對于推進工業低碳轉型的進程十分重要。但與會專家也指出,就目前出臺的文件來看,第二個履約周期的重點排放單位可能仍然只有發電行業,擴容時機現在并不成熟。
“‘成熟一個,批準發布一個’是生態環境部擴大碳市場覆蓋行業的原則。碳市場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目標,是一個循環漸進的過程。我們需要綜合考慮減排和發展的關系來推進碳市場建設,從而更加有效地發揮碳市場的功能。”上海環境(10.020, 0.03, 0.30%)能源交易所副總經理陸冰清表示。
何平認為,目前工業行業對“雙碳”目標特別是碳市場的了解和認識還不足,仍然存在盲目性。很多企業比較主動地設置了一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但往往缺乏實現目標的具體路徑和措施。“我們常說的路線圖、施工圖、時間表‘兩圖一表’中,工業行業更需要施工圖,來為企業提供具體的低碳轉型解決方案。”
“而且客觀來說,工業行業的復雜性使其參與碳市場的難度較大。”何平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建立了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體系,基本上包含了所有工業門類的所有產品。從行業來講,許多工業部門有相當復雜的生產工序,不同地區的工業行業生產水平還存在很大差異。
據介紹,目前我國年綜合能耗萬噸標煤以上的工業企業有1.6萬多家,年綜合能耗5000噸標煤以上的工業企業有3萬多家。面對如此龐大的企業群體,目前積累的碳排放數據還不夠多。“我們在碳排放管理法規、標準、管理和核查能力建設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這些問題都是需要一步一步解決的。”
雖然目前全國碳市場只納入了一個電力行業,但擴容工作一直在持續推進,不僅包含行業覆蓋范圍的擴大,還包括交易行為的多樣化。“大家理解的未納入碳市場的行業,可以說只是沒有納入碳市場交易環節。這些行業的數據調查、報送等相關籌備工作,實際上很早就開始了,數據也持續根據要求進行了報送。所以眾多行業其實早已參與到全國碳市場的建設中。”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碳市場部副總經理陳浩說。
“全國碳市場到目前為止才啟動200多天,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市場,我們對它能穩健有序地成長應該有信心。”陸冰清說。 內-容-來-自;中_國_碳_0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