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放數據中的尋租空間
在關鍵數據上造假,以獲得配額盈余,從而謀取不當利益
碳排放權交易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進
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也是推動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我國碳市場第一個
履約周期為2021年全年,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伴隨著履約周期的啟動,原本只是印在白紙上的排放數據變成了能夠成為交易配額的“真金白銀”。暴利誘惑下,數字有了尋租空間。
在碳排放交易體系中,MRV機制是指監測(Monitoring) 、報告(Reporting)、核查(Verification) 。真實準確的碳排放數據依靠MRV機制的保障。從此次公布的案例可以看出,在核查工作之前,監測與報告陣地就已“失守”。
“碳排放報告是重點排放單位根據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及相關技術規范編制的載明重點排放單位溫室氣體排放量、排放設施、排放源、核算邊界、核算方法、生產活動數據、排放因子等信息,并附有原始記錄和臺賬等內容的報告。”一位提供相關技術支撐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碳排放報告中的排放量和生產活動數據用于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計算碳排放配額以及重點排放單位清繳碳排放配額。
問題出在核算排放量所需的“單位熱值含碳量”上。
我國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測算方法中有幾項關鍵數據,包括燃煤量、熱值、單位熱值含碳量等。相關機構如何在單位熱值含碳量上動手腳?
單位熱值含碳量可以理解為“發單位熱量的煤所含元素碳的量”。為倒逼更多企業選擇優質煤,減少碳排放,2019年12月底,生態環境部要求采用實測值,以更真實地反映排放量;沒有實測值的企業,按官方公布的缺省值(即一個固定“高限值”)計算。
為了得到理想數據,減少排放量核算量,獲得配額盈余,從而獲利幾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篡改檢測報告,無中生有制造檢測所需的煤樣”的造假行為便發生了。
如通報中遼寧東煤從2020年以來,為多家集中送檢煤樣的控排企業分月出具日期虛假的元素碳含量檢測報告等。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