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碳市場的資源配置優勢
碳市場一般指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張斌亮介紹,
碳排放權交易指政府在一定管轄區域內,確立一定時限內的碳排放總量,并將總量以配額或排放許可證的形式分配到個體或組織,使其擁有合法的溫室氣體排放權利,并允許這種權利在交易市場的參與者之間進行交易。
作為一個政策型市場,碳排放權交易通過市場調節手段,助力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張斌亮介紹說:“和其他市場行為一樣,
碳價隨市場供需關系的變化而變化。”北京
綠色交易所總經理助理鄒毅說:“碳市場通過
價格信號,讓企業認識到買碳有成本,節碳有回報,進而引導重點排放單位進行節能減排,鼓勵開發減排項目。”
2021年7月,全國碳市場正式啟動上線,首個
履約周期于年底順利收官,今年即將開啟第二個
履約周期。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在首個履約周期中,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79億噸,累計成交額76.61億元,履約完成率達到了99.5%。
“沒有履約就沒有交易,因此國家會對企業提出履約要求并進行考核、處罰。”張斌亮介紹說,“國家通過碳市場的監測、報告與核查的MRV體系進行基礎數據監督,通過一定的市場機制與履約規定幫助碳市場實現公平和良性競爭。”
鄒毅認為:“完善的交易規則體系對碳市場的發展至關重要。”他介紹,一般情況下,電力、鋼鐵、石化等行業的高排放企業是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主要參與主體。目前在北京綠色交易所
開戶并參與碳交易的主體包括全國和北京碳市場的重點排放單位、各類減排項目業主和投資機構等。其中北京碳市場的重點排放單位主要是熱力、石化、服務業等行業,固定設施和移動設施年二氧化碳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總量在5000噸(含)以上的單位,共有約900家。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 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