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履約周期履約完成率達99.5%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作為推動實現我國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雖然出現了個別履約違規
案例,但市場整體的履約率更值得關注。
據了解,第一個履約周期內,全國碳市場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年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約45億噸二氧化碳。而自2021年7月16日啟動上線交易以來,全國碳市場整體運行平穩,市場活躍度穩步提高。截至2021年12月31日,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79億噸,累計成交額76.61億元,成交均價42.85元/噸,履約完成率99.5%(按履約量計),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順利收官。
“碳排放權和排放配額作為新型貨幣,隨
碳價上漲,價值也將不斷攀升。因此,強化碳資產及
碳交易管理將成為企業降本創效的重要手段。我國正積極進行碳達峰路徑頂層規劃,并加速推進重點舉措落地。2021年7月16日全國
碳交易市場正式啟動,預測2030年
碳價約為90元-150元/噸,2060 年約 950元-1150 元/噸。”盧英華在談及當下碳交易情況時說道。
劉友賓認為,從總體來看,全國碳市場基本框架初步建立,
價格發現機制作用初步顯現,企業減排意識和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促進企業減排溫室氣體和加快
綠色低碳轉型的作用初步顯現。
“生態環境部扎實推進了全國碳市場建設各項工作,構建了支撐全國碳市場運行的政策法規和技術規范體系,制定并發布第一個履約周期配額分配實施方案,完成基礎支撐系統建設,強化數據質量管理,指導地方生態環境部門和控排企業加強能力建設。”劉友賓表示。
與此同時,劉友賓指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黨中央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戰略決策,修訂完善相關法規制度和技術規范,切實抓好全國碳市場建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據了解,“十四五”期間,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等八個重點行業將被陸續納入,一個交易額有望超千億的全球最大碳市場將在中國建成,并持續激發企業厘清碳基線、開展
碳盤查、制定實施減排舉措等實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