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
碳排放權交易
試點于2012年在全國率先啟動建設,2013年12月正式開始運行。目前,廣東
碳市場年度排放配額總量達4億噸左右,配額規模排名全國第一、全球第三(僅次于歐盟、韓國
碳市場)。經過六年多的不斷探索,廣東逐步將占全省
碳排放約65%的鋼鐵、石化、電力、水泥、航空、造紙等六大行業約242家企業納入碳市場范圍,交易量及交易額均居全國七個
試點碳市場首位,是法規體系健全完善、監管真實有效、市場主體參與度高的區域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截止到2021年7月31日,配額累計成交量達1.96億噸,成交金額達44.5億元,均居全國各區域碳市場首位。
我省碳交易有兩個特色亮點:一是實行配額有償和免費發放結合。電力行業免費配額按95%發放,鋼鐵、石化、水泥、造紙、航空行業免費配額按97%來發放,控排企業根據自身配額盈缺情況自愿參與
拍賣,提高控排企業碳資源有償意識。從這幾年的運行來看,控排企業已經逐步建立起這種意識,在“雙碳”的大背景下,我們認為實行配額有償發放的方式,對企業建立低碳意識確實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二是與碳普惠制結合。我省創新建立的碳普惠制自愿減排體系,與廣東碳交易市場建立了有效鏈接,控排企業年度履約時可使用碳普惠制的PHCER與國家自愿減排機制
CCER抵消不超過10%的年度排放量。